1939年的官陡門戰鬥 粟裕8分鍾奇襲打服日軍
曆史人物鉤沉
作者:任洪森
1939年初,日軍開始在南京、鎮江、蕪湖三角地帶進一步增強兵力,采用攻守並用的戰術,深入重要集鎮,構築“梅花樁”式的據點,對新四軍的茅山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掃蕩”。而國民黨又拋出了“畫地為牢”的毒計,規定江南新四軍隻能在江寧、旬容、丹陽、鎮江、當塗、蕪湖一帶活動,其實質就是為了限製新四軍發展壯大。
導演出奇製勝的活劇
為了爭取更主動的局麵,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決定親率第二支隊第三團,遠程奔襲,拔掉位於安徽蕪瑚近郊日軍飛機場外圍扁擔河兩岸的官陡門據點。
對這一作戰計劃,多數同誌的反應都是“太過於冒險了”!理由有三:其一,官陡門據點四周河淘交叉,河上隻有約1米寬的木板橋貫通,敵人在據點周圍設有3層鐵絲網和掩蔽工事,可謂易守難攻。其二,官陡門據點地理位置獨特,距鐵道最近處隻有2.5公裏,距飛機場不到2.5公裏。南麵4公裏的永安橋、北麵5公裏的年陡門均有日偽軍駐守的據點。一旦官陡門有風吹草動,敵人必會從西、南、北三麵據點派出增援部隊,半小時內就可以趕到。從蕪湖機場起飛的敵機不到兩分鍾即可飛臨官陡門上空,實施空中支援。其三,進攻官陡門據點的路線隻有兩條,不僅要通過幾條深不可徒涉的河流,而且必經敵人重兵把守的青山、黃池據點。
粟裕耐心地向大家解釋:現在我們是在交通發達的平原、水網地區同敵人作戰,這就要求我們要像鷹抓兔子似的,采取突然的、短促的像閃電一樣的襲擊,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敵人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往往就是最麻痹大意的地方,看似固若金場的據點,實則疏於防守、不堪一擊。隻要我們計劃周密,行動果斷,就一定會成功的!
善於出奇謀、用奇兵、建奇功的粟裕,這次要在敵人的心髒地帶導演一幕出奇製勝的活劇。
冒雨北進25公裏後停止
1939年1月18日清晨,粟裕作了簡短的動員後,就率領部隊輕裝出發了。為了不暴露行蹤,部隊在冒雨北進25公裏後停止行動,隱蔽宿營。
19日下午,粟裕組織部隊悄悄上船,突然轉向西開,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偷偷渡過丹陽湖。部隊翻過期西岸的堤埂後,立即換乘早已預備好的幾隻裝肥料的船,繼續隱蔽西進,於午夜時分到達預定地點集結,整裝待命。此地距官陡門還有近40公裏的路程。
20日下午5時,粟裕帶領部隊冒著凜冽的寒風繼續向西疾進。晚8時,按戰前部署,掩護部隊從南、北兩麵向青山和黃池的敵人據點隱蔽前進,以保護攻擊部隊的側翼安全;攻擊部隊繼續向官陡門搜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