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姚喆長征時被毛澤東稱讚“護駕有功”
曆史人物鉤沉
作者:賈曉明
姚喆,曾用名姚秩章,1906年8月出生於湖南邵陽橫塘衝村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11月參加鄉農民協會,並當選為鄉農會執委、邵陽二區十三鄉農會主席。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他遭地方反動當局通緝,隻身逃到南縣繼續革命。1928年春,他加入國民黨軍湖南獨立5師隨營學校(黃公略領導),同年7月參加平江起義,成為彭德懷領導的紅五軍一員。
1929年2月,姚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曆任紅五軍班長、排長、特務連連長。1930年6月,以紅五軍為主成立紅三軍團,他又曆任軍團特務團一營營長、第一師三團團長、第一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一師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在彭德懷率領下,姚喆始終追隨彭部大軍縱橫馳奔,逐漸養戒敢於“橫刀立馬”的“將風”。在整個紅軍時期,他經曆大小戰鬥200餘次,5次負傷,3次負傷不下火線,受到軍(團)甚至中革軍委通令嘉獎,逐漸成長為彭德懷賞識的“愛將”。有一次,彭德懷問他:除了打仗,你還能幹啥?姚拮回答說:什麼也幹不了!彭德懷一聽笑著說:我就中意你這一點。
1934年1月25日,在福建沙縣戰鬥中,姚晶親率紅十團主攻連50餘人突擊入城,與反撲之敵展開激烈巷戰和白刃格鬥。黑夜裏,他被隱藏在街巷拐角處的敵兵刀傷左臉頰,傷愈後留下一條三寸多長、一指多寬的刀痕。從此,有了“姚一刀”的別稱。這一刀,使他榮獲中革軍委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並調任中共中央政治保衛局保衛隊隊長兼黃安、梅瓦兩區衛成司令員。前去報到時,彭德懷傳話說:你挨一刀,換一個司令員,值得!姚喆回答說:請彭軍團長給我再挨一刀的機會。
1934年10月,姚喆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曆任國家政治保衛局總隊長、紅三軍團第十團團長,擔負保衛中央首長和機關安全的重任。其間,姚喆近距離地走近偉人毛澤東。一開始,他很緊張,毛澤東幽默地對他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不過,現在不是哭的時候。逢山開路,自有前鋒;遇敵搶險,卻要靠你。”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完成長征,毛澤東如此評價:姚喆“護駕是有功的”。此後,他曆任紅十五軍團七十八師參謀長、北路軍參謀長、陝甘寧獨立師師長,參加了東征山西閻錫山、西征寧夏馬家軍等戰役。1937年春,作為抗戰儲備人才,他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北上抗日。由於編製壓縮,絕大多數紅軍幹部都是降職任用,但姚喆卻能曆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八旅參謀長、七一五團代團長,可見他的過人能耐。對日作戰後,他參加過收複晉西北七城等戰鬥,殺得敵人聞風喪膽,“姚一刀”的大名也在敵我雙方陣營中叫開了。
抗日戰爭勝利後,姚喆任西北野戰軍八縱司令員,一野八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軍區副司令員,第二十三兵團副司令員,總參高級步兵學校第一副校長、校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春,姚喆抱病赴京參加全國政協常委會議。5月27日,在返回武漢途中,他突然休克,雖即返京搶救,終因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3歲。
邢大軍據《人民政協報》賈曉明/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