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 毀譽參半的歌劇之王
曆史人物鉤沉
作者:江仙
1901年,一個12歲的日耳曼少年,在小城劇院觀看了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那磅礴的和弦、悲壯的歌詞,引爆了這個少年胸中的愛國激情。此後十餘年,他從牙縫裏擠出錢,買最便宜的站票,每周去歌劇院欣賞瓦格納的歌劇,僅《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就聽過幾十遍,他能用口哨整段吹出瓦格納的歌劇。
多年以後,當年的少年變成了國家元首,戰爭狂人。他包下了瓦格納專屬的拜羅伊特劇院,把即將走上戰場或剛從前線歸來的官兵,用“帝國音樂專列”送到這裏來觀看《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紐倫堡的名歌手》,他說:“凡是想了解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的人都必須首先了解瓦格納。”他在惡貫滿盈,即將自殺時,仍在聽《眾神的黃昏》。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不可一世的暴君,瓦格納聖殿中謙卑的教徒。
因為希特勒的無上推崇,也因為瓦格納本人的反猶情緒,他的作品在以色列至今仍然被禁演。但許多以色列人卻十分地迷戀他,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聽不到他的曲子,隻好湧向拜羅伊特去聽。瓦格納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生前身後都令人愛恨交加。
德國地靠德國刀 德國舞台要德語歌劇
瓦格納沒受過幾年科班訓練,造就一個偉大音樂家的先天條件他也幾乎都不具備。1813年5月22日,他出生在德國萊比錫的一個小職員家庭。他從小鋼琴彈得就不上路,終其一生都是一個蹩腳的演奏者,但他從來不懼當眾彈琴,引來滿堂嘲笑也自信滿滿。他原本沉湎於莎翁與荷馬,認為自己能成為一個詩人。因受到貝多芬作品的震撼,又對作曲有了興趣,18歲時,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才學了不到一年,就放棄學業走上職業音樂家道路。
40歲前,瓦格納從來不懂節約和理財,稍微掙點錢就租高價公寓,買整套的原版古典文學作品。1836年,他和漂亮的女演員米娜·普蘭爾結婚,婚禮眼看就要開始了,兩人在牧師的客廳裏大吵了一架,差點當場分手,原因是已經債台高築的瓦格納又打算借錢裝修新房。沒多久,這對新婚夫婦就為躲債亡命天涯了。途中瓦格納讀了曆史小說《黎恩濟》,他很推崇故事中的反叛精神,於是開始著手將它改編成歌劇。
和當時所有藝術青年一樣,瓦格納去巴黎闖蕩。他既沒錢和家世,外表和談吐也像個沒有教養的鄉下人,不能如李斯特、肖邦那樣,憑借俊雅風度和出色的鋼琴、小提琴技藝打入上流沙龍。巴黎各大劇院都看不中瓦格納的作品,他的生活山窮水盡。沒錢就到處借,把僅有的朋友都當成了信用卡,刷了這張還那張,還不起就逃之夭夭。他確實遇到不少堅信他是個天才的人,願意充當冤大頭,李斯特就是其中最好脾氣的一個,自打在巴黎與瓦格納相識,他一生幾乎從未拒絕過瓦格納伸來的手。
1842年,德累斯頓劇院打算上演《黎恩濟》。看來隻有同胞才能欣賞他的作品!資產為負數的瓦格納回到德國:“第一眼看到萊茵河,我的雙眼溢滿淚水,當時我就發誓,雖然我隻是個潦倒的藝術家,一定要將一生都奉獻給祖國。”
當時,歐洲包括德國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致,歌劇舞台由意大利和法國歌劇統治,瓦格納一心要創作出純粹的德國歌劇。瓦格納以充分的文學自信親自寫劇本,而不是給作家的劇本譜曲。他不想隻當作曲家,而要親手打造音樂、戲劇、詩歌和視覺藝術融為一體的藝術品。他從日耳曼中古傳奇中選材,創作了《漂泊的荷蘭人》、《唐豪舍》、《羅恩格林》。他的劇中充溢民族豪情。“德國地靠德國刀,帝國威力不動搖!”就是《羅恩格林》中的這句台詞激起了少年希特勒強烈的共鳴。
國王不愛江山隻愛瓦格納
1848年革命席卷歐洲,瓦格納十分興奮,那時他迷戀費爾巴哈,是青年德意誌和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期望革命打破體製束縛,實現自己的歌劇改革。他堅信“隻有在最可怕、最毀滅性的革命廢墟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藝術家及聽眾”。1849年,他參加了街頭暴動,事敗後被迫流亡瑞士。
1850年8月28日,在李斯特的努力下,《羅恩格林》在魏瑪演出,李斯特親自指揮。音樂家被德國驅逐,他的作品卻傳遍了那片土地。許多德國劇院經理跑到蘇黎世,請求瓦格納授權演出作品。受到政治迫害的瓦格納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和同情。1853年5月,在瓦格納40歲生日這天,蘇黎世劇院舉行了為時三天的瓦格納音樂節,演奏了他所有作品的重要片段。十年無人問,一朝天下知,瓦格納終於等來了這一天。他還寫了大量歌劇理論文章,在給大眾展現他未來作品之前,他要先培養大眾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