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860年獲得赦免,長達10年瓦格納不能回德國。在巴黎演出必須把劇作翻譯成法語,劇中插入芭蕾的“鄉土習慣”也令他惱火。在倫敦,雖然維多利亞女王親臨他的演奏會並與他交談,但大多數聽眾在他看來“毫無鑒賞力”。更要命的是,他的財務常常亮起紅燈。瓦格納當時靠歌劇演出掙的錢也不少,但他一有錢就要成倍透支,購買奢華裝飾品和家具。他曾對友人咆哮著說:“我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的神經極端敏感,我一定要有美、輝煌與光亮!這個世界欠我所要的!我不能像你的大師巴赫一樣過小鎮風琴師的可悲日子!如果我認為值得擁有一點自己喜歡的奢華,這驚人嗎?實在令我費解,我是一個可以給這個世界和千萬人這麼多享受的人啊!”

他的音樂會和別墅起初靠絲綢商人奧圖資助,結果他與二十出頭的奧圖夫人瑪蒂爾德熱戀起來,以致斷了財源。債主堵在門口,不想蹲監獄就隻能逃跑。1864年3月,瓦格納逃往瑞士投奔韋勒夫婦。韋勒先生是位報人,經朋友介紹認識瓦格納後就一直接濟他。韋勒夫人開玩笑建議瓦格納傍個富婆。瓦格納竟然真的寫信給姐姐,問能不能給他介紹個女人結婚,隻要有錢就行。跟他開玩笑的那位韋勒夫人,毫無懸念地墜入瓦格納的情網。韋勒先生氣憤地將瓦格納趕走。

他無家可歸,身無分文,想一死了之,就在這時,童話般的奇跡陽臨了。一位年輕英俊的國王,遣來使者,拿著一幀自己的照片,一枚紅寶石禦戒,請求瓦格納賞光一晤,並請瓦格納允許他為自己摯愛的音樂詩人解決一切物質困難。他就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著名的茜茜公主的表弟。1861年,15歲的路德維希二世在慕尼黑皇家歌劇院欣賞了《羅恩格林》,一聽瓦曲誤終身,他激動得渾身顫抖。國王風流儒雅,精通詩詞曲畫,是多少公主心中的如意郎君,而他卻至死未娶。他寫信給瓦格納說:“我不愛女人,不愛父母,不愛兄弟,不愛親戚,沒有任何人讓我牽掛。但是,隻有你!”

1864年,國王與他的天神會麵了,他徹底拜倒在瓦格納的腳下。他幫瓦格納擺平舊債,每年賦予他高額年薪,在慕尼黑贈他一座離自己城堡不遠的豪華別墅。瓦格納什麼也不用做,隻要盡情創作。

瓦格納應有盡有,隻是缺少女人,他招來了李斯特的女兒珂西瑪。珂西瑪是他在眾多情人中挖掘出的真命女神,她比瓦格納小24歲,他們的戀情已經暗中發展了幾年。1866年1月,與瓦格納分居多年的米娜去世,長迭30年的虐戀姻緣終於結束。對外,珂西瑪是瓦格納的秘書——她也確實擔負著這樣的職責,並“順便”給瓦格納生了兩個女兒:愛娃以《紐倫堡的名歌手》女主角命名,伊索爾德則出自《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

珂西瑪可憐的丈夫、李斯特的學生漢斯·馮·彪羅,是那樣無條件地崇拜瓦格納,即使瓦格納要的是他的妻子,而他也那樣地愛珂西瑪。於是,他們三個人住在了一起。路德維希二世,依然為瓦格納揮金如土,並邀請瓦格納登上他那六匹白馬拉著的巴洛克敞篷馬車四處兜風。這個奇特的四角戀愛以難以置信的穩定性保持下去。如此重口味的皇室緋聞終於引發了大臣和國民的憤怒,財政部按照國王指示付給瓦格納薪水時,故意不付金幣而付銀幣,珂西瑪隻好用手推車拉錢回家。

皇上和王爺們得上藝術家這兒來

1865年,《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在幕尼黑演出,從這部劇開始,瓦格納不需要再取悅“國際市場”,此劇標誌著西方音樂世界一種新方言的開始,“瓦格納風格”正式形成。演出的指揮正是珂西瑪名義上的丈夫彪羅。在此之前,李斯特曾趕來慕尼黑探望女兒,希望她慎重考慮婚姻問題。勸阻不成,李斯特憤憤而去。《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首演這一天,李斯特接到請柬,但沒有出席。他以沉默的方式表達著他的不滿。其實他自己的情史又何嚐不是一筆糊塗賬?珂西瑪就是他非婚生女兒,直到七歲才擁有了李斯特這個姓氏。

1868年6月21日,《紐倫堡的名歌手》首演,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瓦格納在路德維希二世的要求下,來到皇家包廂中起立接受觀眾朝拜。劇中主角漢斯·薩克斯在落幕時呼籲人們尊重民族大師的傳統,即使在外國支配下也要致力保存“神聖的德意誌藝術”。當時正逢1871年德意誌統一前夕,《紐倫堡的名歌手》成為德意誌全境公認的愛國歌劇。可是瓦格納不會料到的是,半個世紀後希特勒對這部歌劇進行了重新闡釋,用於鼓舞納粹黨徒士氣,致使此劇長期無法擺脫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