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的差序關係與知識分享行為
應急與社會管理
作者:張夢怡 喬紅曉 司捷
摘要:本文從員工間的差序關係入手,基於台灣學者黃光國的人情麵子模式的觀點,對員工間有差別的知識分享行為進行了分析,認為員工會根據同事與自身關係的遠近親疏而采取不同的知識分享行為,對較親近的同事有更多的知識分享行為,而對較疏遠的同事,知識分享行為會很少。
關鍵詞:差序關係人情麵子知識分享行為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的能力是作為軟資本的知識所能夠產生的競爭優勢。知識分享是組織創造知識、達成組織績效目標的關鍵因素(Bartol等,2002),需要組織內部成員的互動得以完成。當組織中的成員擁有較為緊密的關係時,知識分享才能夠得以成功,因此,組織成員的關係在知識分享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影響地位。
一、概念辨析
1.知識分享行為
知識是指一種正確的和真實的直覺、經驗和程序,能夠引領人們的想法、行為和溝通(Spek等,1997)。知識分享是一種與知識有關的交換活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談和交流來進行(Hendriks,1999)。綜上,知識分享行為可以定義為,知識分享者與知識接受者,通過相互之間的互動,不斷地外顯和內化彼此之間的知識的過程。
2.差序關係
關係是一種持續交換幫助的友誼(Pye,1992),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外,還包含某些特殊的情感和倫理觀念。費孝通(1948)在其差序格局論中提出,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同心圓一樣的水波,以自己為中心向外推出,關係越遠越淺。基於此,黃光國(1985)在其人情與麵子模式中指出,中國人在社會關係活動中通過人情來維持人際和諧與社會秩序,其人際關係的形成始於關係判斷,進而形成情感性、混合性及工具性三種關係。情感性關係指那些能夠保持穩定和長久的社會關係,如親人、摯友;工具性關係指人與人之間為了達到自己個人目的或者獲得某種資源而產生的關係,如服務員和顧客;混合性關係是同時具有情感性和工具性特點的關係,是熟人間的交往模式,如同學、同事等。
二、員工的差序關係與知識分享行為
人們的社會互動主要以關係為基礎,一個人與對方關係越近,越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與協作。由於差序關係的存在,組織成員對組織內他人的付出不會完全相同,是會依據關係的好壞呈現不同的程度。因此發生在人際互動中的知識分享也會有差別對待的情況出現。
根據黃光國(1988)的理論,關係的交往法則中均包含情感性關係和工具性關係,而關係的不同主要由於兩種關係所占比重的不同。對員工而言,他們的關係主要以混合性的關係為主,因此他們情感性與工具性關係在交往中所占的比例會因彼此的遠近親疏而有所不同。相對而言,關係較親密的同事可稱作“自己人”,其情感性關係大於工具性關係。由於知識分享者較為願意滿足自己人的需求,並對自己人較容易有偏私的情況,因此知識分享者對關係較好的同事會有較多的分享行為。而在關係較為疏遠的同事那裏,知識分享者較為偏向工具性關係,因此知識分享者通常隻在預期給對方利益的同時也能得到相應回報的情況下才願意分享知識,因此知識分享者對關係疏遠的同事的知識分享行為就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