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平等理論對當代社會福利分配的思考
應急與社會管理
作者:馬蓓茵
摘要:社會福利要以維護公平正義為首要目標,平等作為正義的核心要義,是社會福利所要追求的永恒目標。當前基於分配正義的平等理論的分析路徑主要可歸納為三種,一是資源的平等,二是福利與福利機遇的平等,三是可行能力的平等,它們都從不同角度給予了社會福利分配製度深刻的啟發,本文旨在探究各理論在社會福利領域的可借鑒之處,並將運用民主的平等這一概念,強調分配正義背後社會結構關係平等和公正的製度保障的重要性,最後筆者對平等理論所體現的共同原則在社會福利領域的運用進行了總結和探討。
關鍵詞:平等福利正義責任自由
在西方政治哲學中,正義與平等一直都是兩個關係密切互相滲透的基本價值,亞裏士多德說正義就是某種平等①,社會福利作為一個公共政策,肩負著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使命,社會福利與平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當代中國社會,有人感歎“福利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公”,②平等的實現確實有一部分需要依賴與社會福利製度的建設與實踐,但社會福利應該秉承什麼樣的平等理念去維護社會正義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從學者們對平等的主張中,或許能給社會福利分配提供一些思路借鑒。
一、有關平等的理論
1.資源平等
資源平等理想主張人們應當在資源方麵平等。一般來說,資源指的是外在物質資源,比如收入或財富。資源平等主義者認為人們有能力而且有權利根據自己的處境調整自己的善觀點,我們隻需要確保他們在資源方麵平等,無需涉及他們各自持有怎樣的善觀點。德沃金也提出了一種資源平等理想,他認為資源平等並不要求資源的種類和數量的絕對平等,而是人們對資源的偏好得到平等的實現。在這裏,福利開始被理解為一個對資源的偏好的到實現,的確福利對於每個人而言意義不同,因此福利既是公共的,又是特殊的,這種偏好與人們的幸福滿足程度密切相關,並且德沃金同樣強調個人在選擇權上的自由。
誠然,資源平等理論存在很多方麵的不足,但是筆者認為資源平等對當代福利分配製度的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意義。盡管後續的很多學者都試圖抽象出一個平等的概念,但是顯然所有概念的平等最終必然要落腳到資源或物質的擁有量上。
2.福利平等與福利機遇平等
福利平等批駁資源平等主義,因為同等的資源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在人生狀態上達到平等,或者他們得到了平等關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理查德•;阿尼森提出的“福利機會平等”理論。阿內森堅持認為,對人類來說,福利才是終極的善,所以人們不應放棄福利主義,但他又認為應該平等的是人們達到相同福利水平的機會,而不是個體的實際福利水平,個體的實際福利水平可以取決於個體的選擇。
把福利機會平等主義放到當今中國的現實狀況來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社會最大的不公正應該是個人機會的不平等,並且由機會不平等導致的起點的不平等問題。機會的不平等最直觀的體現是福利領域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就業機會不平等。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進入社會生活時應當有一個基本的平等起點,亦即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具有平等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的生存權利、平等的工作權利、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以及平等的性別權利等。
3.可行能力的平等
阿瑪蒂亞•;森不讚同有戀物癖傾向的資源平等,也不讚同太過依賴人的主觀反應的福利平等。人際相異性是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論的主要起點之一。可行能力是指“此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種自由,是實現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實質自由(或者用日常語言說,就是實現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③這樣,可行能力就顯示其理論的優越性,因為關注資源所實現的功能,因此可以避免機會平等的形式自由。在森看來,應該關注的是資源能為人做什麼,即它實現了人的哪些功能和能力,而不是資源或福利本身,比如,他認為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得到了多少食物,或是這些食物給他帶來了多少快樂,而是它們是否滿足了他的營養需求。對森而言,隻有當資源的分配使人們在基本功能和能力方麵平等了,這種分配才是正義的,這樣的平等理想才更可信。基於對森的可行能力的平等的理解,福利製度的設計和研究也不僅僅滿足於資源量本身和福利效用本身,而是關注福利的分配是否能落到實處,保證人們基本可行能力的實現,對福利資源分配後的利用是一個有益的提示。
4.民主平等理念:分配正義的製度保障
相較於以上討論平等範式中都以具體的善來進行修飾和定義,如德沃金的“資源平等”,阿內森的“福利機會平等”和阿瑪蒂亞•;森的能力平等,羅爾斯用民主的平等來界定平等觀。這就使得羅爾斯的平等範式與眾不同。其實這樣的平等討論已經超越了純粹經濟上的分配正義,而引入了政治概念,但政治和經濟是相互作用的,筆者認為這種從宏觀上討論關係正義的途徑,也許比具體的討論某個層麵的平等顯得更為徹底,並可為經濟領域的分配正義提供有力的製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