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醫院人才工程項目,旨在結合醫院人才隊伍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現有人才隊伍資源,發揮臨床、科研與教學各方麵自身條件優勢,培養、建立一批“學術技術帶頭人”與“優秀青年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應充分發揮臨床醫療、護理工作優勢,積極開展新業務、新技術,進一步提高業務工作水平,提高自身知名度,擴大學科影響力;應發揮醫學教育科研帶頭作用,積極參加醫學科研項目申報和研究,積極開展臨床教學和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應積極主動關心青年人才的成長,主動傳幫帶。“優秀青年人才”應在“學術技術帶頭人”指導下,提升臨床技能,創新開展新技術、新方法。加強和提高科研能力,參加醫學科研項目申報研究,力爭在培養期內多發表高質量論文。
2.項目實施及考核方法
實施方法。項目三年為一個培養期,期間將每年提供專項預算用於人才工程建設。總目標為在全院遴選“學術技術帶頭人”總數不超過20名,每年遴選不超過10名;“優秀青年人才”總數不超過30名,每年遴選不超過20名。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醫院成立了“人才工程”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人才工程”人選的遴選、培養、考核、管理等工作。項目對“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人才”遴選設定了相關條件,爭取做到選出對外最具競爭實力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對內最具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項目期內,醫院為兩類人才提供項目經費支持;優先推薦各項表彰獎勵及課題項目申報;加強對外學術交流,資助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優秀青年人才”實行導師製,安排我院在職在崗“學術技術帶頭人”、市級以上學術技術帶頭人、正高職務專家教授及聘任的名譽教授、客座教授等建立師承或協作關係,提高臨床技能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
監督考核。“學術技術帶頭人”的考核管理重在專家本人知名度提高和影響力擴大,對本院下級同行知識傳授,以學術技術帶頭人帶動名科建設方麵。“優秀青年人才”的考核管理重在知識更新、能力水平提高方麵。項目期內,工作小組每年將組織對入選人員工作的階段考核,要求進行工作履職彙報。項目期滿後,三年周期結束,由醫院組織“人才工程”評委會對考核對象進行全麵考核評估及驗收。考核對象應提交完整的總結報告(內容包括:臨床技能、醫療新技術開展與運用、教學能力、科研課題立項與完成情況、科研論文和成果等),並附相關印證材料。對考核業績優秀的,醫院采取適當方式進行表彰、獎勵和重點扶持;符合下一批選拔條件的,可繼續參加下一批遴選。
項目實施效果。人才工程項目第一批10名“學術技術帶頭人”在三年項目期內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一是積極帶頭開展新項目、新技術,不斷改進服務水平,拓展服務範圍,推進業務收入高速增長,提高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促進所在科室的整體工作水平上新台階。二是在人才培養上,大力培養下級人才,強化人才梯隊建設,發揮了較好的傳、幫、帶作用。三是科研成果豐碩,積極參加醫學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研究,作為負責人或直接指導者共成功申報國際和國家級研究課題共21項;發表SCI論文92篇,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均較以前明顯提高。四是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較好的管理和承擔了所在學科的教學任務,項目期間共培養上百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五是不斷擴大學術影響,8名“學術技術帶頭人”任職了國家級學術委員會委員,其中7名擔任了省市級學術委員會主委或副主委,掌握了本地區相關專業一定的話語權。六是積極對外交流,每年均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掌握動態,擴大影響。三年項目期間,19名“優秀青年人才”在“學術技術帶頭人”的帶領下,取得長足進步。一是作為所在學科的青年骨幹,積極參與新業務、新技術開展,臨床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優秀青年人才”均為所在學科臨床主力軍,承擔了大量新業務、新技術的實施工作,並取得寶貴臨床經驗;二是在科研研究和課題申報方麵,“優秀青年人才”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共發表SCI論文41篇,其中3分以上文章19篇,文章質量得到提高;成功申報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11項,多項課題項目已結題或順利進行中。三是加強對外交流與溝通。項目期間,“優秀青年人才”多次參加國內或國際重要學術研討會,在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或參加大會發言。共有7名“優秀青年人才”在項目期間到國外發達國家進行進修訪學,學習先進醫療技術,開展科研項目研究,達到了“青年人才走出去,優秀成果引進來”的目的,帶動了個人和所在科室的臨床科研發展。四是“優秀青年人才”在項目期間綜合素質得到鍛煉和提高,並逐漸成為科室業務科研和教學骨幹,1名“優秀青年人才”獲評重慶市五四紅旗手,8名“優秀青年人才”在項目期內,專業技術職稱得到晉升;有5名“優秀青年人才”成長為所在科室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