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伴視神經炎的顱神經型格林巴利綜合征1例報道(1 / 2)

[摘要] 目的 探討腓腸神經營養血管蒂逆行島狀筋膜皮瓣修複足跟、踝部肌腱、骨外露創麵軟組織缺損的應用。方法 21例足跟、踝部軟組織缺損,應用腓腸神經營養血管蒂逆行島狀筋膜皮瓣修複的方法進行創麵修複。結果 本組21例術後皮瓣血運良好,19例成活,2例皮瓣邊緣部分壞死,經換藥後愈合;隨診6個月~1年,皮瓣質地、膚色良好,外觀及功能滿意。結論 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是修複踝部及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理想方法。

[關鍵詞] 腓腸神經; 營養血管筋膜皮瓣; 軟組織缺損

[中圖分類號] R68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11-02

足跟及足踝部軟組織缺損在臨床中經常遇到,因組織解剖和功能特點,其骨質與皮膚相鄰,皮下組織少,缺損後常伴有骨骼、肌腱外露及感染,修複相當困難。肌腱、骨外露創麵常需要軸型皮瓣進行修複。但在皮瓣修複的同時也損害了肢體的主要供血血管,使應用受到一定限製。我們根據下肢皮膚、筋膜的血供結構特點,設計應用腓腸神經營養血管蒂逆行島狀筋膜皮瓣修複足跟、踝部肌腱、骨外露創麵。2003~2008年我們采用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逆行修複足跟、踝部軟組織缺損21例,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5例,女6例;年齡4~40歲;均為足跟或外踝軟組織缺損。損傷原因:①車禍傷10例;②慢性潰瘍6例;③機器傷5例。缺損麵積3cm×3cm~10cm×12cm,外傷病例均有跟腱骨骼外露。

1.2 方法

(1)皮瓣設計:根據創麵清創後軟組織缺損範圍,設計皮瓣麵積和形態,取外踝至跟腱連線中點與膕窩中點連線為皮瓣的軸心線,外踝上5~6cm處為皮瓣的旋轉點,沿軸線設計適宜皮瓣[1],盡量將皮瓣設計在小腿後側中線上1/3處。見圖1。(2)皮瓣的切取:沿皮瓣設計線切開皮瓣近端,尋找到小隱靜脈及腓腸神經後,結紮近端小隱靜脈及皮動脈,於深筋膜下由近端向遠端解剖掀起皮瓣,形成遠端為蒂部的逆行島狀筋膜皮瓣,蒂部包含腓腸神經及小隱靜脈並保留3~4cm寬的筋膜[2]。皮瓣通過皮膚切開明道移至受區,供區遊離植皮覆蓋閉合,若寬在3cm左右可直接縫合。見圖2、圖3。

2 結果

本組21例術後皮瓣血運良好,19例成活,2例皮瓣邊緣部分壞死,經換藥後愈合,隨診6個月~1年,皮瓣質地、膚色良好,外觀及功能滿意。見圖4。

3 討論

腓腸神經營養血管蒂逆行島狀筋膜皮瓣的解剖學基礎:皮神經的血管構築與皮膚血供密切相關,皮神經旁血管網與神經皮穿支及神經內血管廣泛吻合組成皮神經血管軸,據此可以設計帶血供的島狀皮瓣。腓腸神經有腓腸中間皮神經及腓神經交通支在小腿中1/3或下1/3交彙彙成。腓腸神經的營養血管:主要有膕窩中間皮動脈降支與神經伴行向下,在營養神經的同時,於小腿中、下2/3發出許多皮支營養小腿後側皮膚,在小腿下1/3段有腓動脈肌間隙穿支在深筋膜與之吻合成血管網絡,營養小腿下部皮膚,小隱靜脈與腓腸神經相伴行,腓腸神經營養血管走行與兩者之間和腓動脈最低的吻合支在外踝上5~6cm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