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是溝通人際關係的信號和橋梁,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結識新朋友,路遇老朋友,一見麵就是稱呼對方。這既是對對方的尊重,又是自己知書達理的體現。據有關心理專家說,人們對別人怎樣稱呼自己特別地看重;同時,由於各國各民族民俗不同,語言各異,社會製度也不一,因而稱呼上的差別也較大。作為生意人,朋友相見,尤其是與陌生人相見,就不得不講究應該如何稱呼了。如果稱呼錯了,將會鬧出笑話,造成誤會,使對方不高興甚至反感。而恰當的稱呼則會讓對方覺出你的尊重,它有如妙音入耳,使對方備感溫馨,從而使雙方產生心理相容,使感情更加融洽,使交流更加順暢。
推銷員李靜為了拓展業務,一天要跑好幾家公司,接洽的對象,多半是科長級的人,偶爾也會見到經理。這一天,李靜在接連拜訪了好幾位科長之後,來到某公司,接待她的是一位經理。盡管彼此都交換了名片,可是一整天的忙碌使得李靜有點糊塗,在談話當中,她還是不斷地稱呼對方為“科長”。
等她回到自己的公司整理名片時,這才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十分緊張地打電話道歉。但那位經理卻說:“喔!原來是這麼回事,沒關係,你不要放在心上!”語氣裏所表現的豁達,使這位推銷員又感激又敬佩。
的確,明明是個經理,卻讓人叫做科長,平常人總會有點不悅。但是對方不但沒有當場提出糾正,甚至事後還安慰李靜,可見得是個氣度恢宏,胸襟開闊的人,也就難怪李靜要佩服不已了!
人際交往中,稱呼每天都會用到,這裏麵的學問也挺多的,掌握它是你在人際關係中應付自如的前提。
1.稱呼的原則
稱呼是當麵招呼用的表示彼此關係的名稱。稱呼語是交際語言中的先鋒官。一聲親切而得體的稱呼,不僅能體現一個商人待人謙恭有禮的內涵,而且能使對方如沐春風,易於交融雙方的情感,為深層交際打下基礎。
社會是一個大舞台,每個社會成員都在社會大舞台上充當特定的社會角色,而稱呼最能準確地反映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和尊卑上下,具有鮮明的褒貶性。親屬之間,按彼此的關係,都有固定稱呼,自不待說。在社會交際中,人際稱呼的格調則有雅俗高下之分,它不僅反映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和婚姻狀況,而且反映對對方的態度及其親疏關係,不同的稱呼內容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態。如果是對老年人,就可稱老人家、老同誌、老師傅、老大爺、老先生、老伯、老叔、老丈,對德高望重者還可稱“X老”,如“張老”;切不可稱“老頭子”、“老婆子”、“老東西”、“老家夥”、“老不死”等。很顯然,前者是褒稱,帶有尊敬對方的感情色彩;而後者則是貶稱,帶有蔑視對方的厭惡情緒。在交際開始時,隻有使用高格調的稱呼,才會使交際對象產生同你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稱呼語時要遵循如下三個原則:
①禮貌原則。這是人際稱呼的基本原則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而合乎禮節的稱呼,正是表達對他人尊重和表現自己有禮貌修養的一種方式。在社交接觸中,稱呼對方要用尊稱。常用的尊稱有:“您”——您好,請您……;“貴”——貴姓、貴公司、貴方、貴校、貴體;“大”——尊姓大名、大作;“賢”——賢弟、賢媳、賢侄等;“高”——高壽、高見、高明,“尊”——尊客、尊言、尊意、尊口、尊夫人。
②尊崇原則。一般來說,漢族人有從大從老從高的心態。如對同齡人,可稱呼對方為哥、姐;對既可稱“爺爺”又可稱“伯伯”的長者,以稱“爺爺”為宜;對副科長、副處長、副廠長等,也直接以正職相稱。
③適度原則。許多年輕商人往往對人喜歡稱師傅,雖然親熱有餘,但文雅不足且普適性較差。對理發師、廚師、企業工人稱師傅恰如其分。但對醫生、教師、軍人、幹部、商務工作者稱師傅就不合適了,要視交際對象、場合、雙方關係等選擇恰當的稱呼。在與眾多人打招呼時,還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一般以先長後幼、先高後低、先親後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