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家與經濟發展理論綜述(2 / 2)

市民社會的實質衍生於血緣、鄰裏、種族、宗教、階級和其他身份的關係紐帶組成的實在的人類活動。這些個人同時也是經濟活動者和政治活動者,在這兩個領域中,他們都依賴於最終建立在互動秩序基礎上的規範性認同。例如,互惠的規則促進了經濟交換和政治事務。在政治事務中,公民們提供選票,而政治家則承諾會製訂滿足他們需要的政策。市民社會的動力機製隻是解決經濟和政治問題的一個必要非充分條件,固有的思想觀念會穩固地占據著製度空間並努力阻礙新思想觀念的發展。此外,經濟或政治精英經常抵製對既有實踐的變革,即使麵臨來自市民社會的巨大壓力。

社會在某些時期可能經曆長期的製度性危機,在這種危機中任何新的創舉都會被競爭性社會力量所導致的停滯所阻礙,它們也可能會嚐試製訂一些新的政策,但這些政策會因其缺乏導向作用而最終被廢棄。任何特定的嵌入形式都會帶來正麵或負麵的影響。嵌入性概念旨在強調這樣一種事實,即個人的經濟行動總是被特定的理解力和製度性安排所形構。但是這些理解力和安排在市場社會中都是變動的;同時也存在大量的對創新和建立新機製的刺激以改變經濟行為嵌入的模式。

嵌入性通過製度創新而改變。有時候這種改變主要發生在市民社會中,通過建立一些新的聯盟或製度以實現經濟活動上的組織或合作。但是即使在這些情況下,如果那些新的形式要維持下去,它們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和法律的認可。其他時候,創新通過國家或國家中的行動者與市民社會中的行動者的合作來實現。但所有這些革新都傾向於重構國家與經濟的關係。

像North一樣,Polanyi舉例說明了用製度性視角來分析歐洲發展的動力機製。對Polanyi來說,“英國通往自由市場的道路是被不斷增強的幹預主義打開並保持開放狀態的,這種幹預主義是連續的、集中組織和受控製的”。簡言之,“自由市場”的建立是一種製度創新,需要國家的積極參與。

三 結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由市場必不可少。然而,國家適當的幹預有利於部分相對落後的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市場構建與相關正式製度的製定。政府的規模需要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過大的政府或者說過於臃腫的政府並不利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簡言之,政府必不可少,但政府必須得到限製。

參考文獻

[1]張靜.法團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Migdal,Joel,Atul Kohli,and Vivienne Shue,eds.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Milton,and Rosc Fri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M].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80

[4]Weber,Max.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

ative Sociology[M].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5]Polanyi,Karl.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M]. Boston: Beac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