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感召力的權力充其量也隻不過是一種淫威。濫施淫威的結果不可能讓手下甘心折服,隻會讓自己的地位不穩當。
所謂感召力,就是感化和召喚的力量。它是領導力量最為重要的特質,也是領導力的最高境界,是被管理者對管理者的讚揚、尊敬和信任,是管理者高尚人格的展示。這是一種客觀的評價,更為具體地來說,感召力就是一種心理現象,是管理者對員工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向心力的體現。
感召力是在沒有權力和金錢等利害關係下的一種影響力。它能有效改變和影響員工的心理與行為,使被領導群體達到思想與行為的相對一致,形成統一的群體目標與行動。
一個管理者是否具有感召力,這是領導有效性和事業成敗的關鍵。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指出:“管理者的唯一定義是其後麵有追隨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預言家,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沒有追隨者,就不會有管理者。”可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概念,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感召被管理者。管理者的感召力越強,吸引的被管理者也就越多。
感召力相比職務權力,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它是真正促使人發揮最大潛力,以實現任何計劃、目標的關鍵所在。因為感召力是通過內在感化產生的,是完全建立在自願接受前提下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上行下效的問題,而是垂範在先、感召在後的吸引,是敬仰與信賴、折服與模仿的內在動力。
有人說,隻要有了領導地位,就等於有了感召力,就能實施領導職能,別人就得唯命是從。其實不然,千百年來,為什麼有那麼多高高在上,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統治者們會敵不過農民手中憤怒的鋤頭?因為他們沒有感召力,沒有感召力的權力充其量也隻不過是一種淫威。濫施淫威的結果不可能讓手下甘心折服,隻會讓自己的地位不穩當。
帶人要帶心,要想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除非具備相當程度的感召力,否則,很難贏得員工的信賴和忠心。一個人之所以心悅誠服地為他的領導或組織賣力工作、奮鬥,絕大多數的原因,是因為領導者讓人信服。
一位員工推崇他的領導說:“你和他在一起一分鍾,你就能感受到他渾身散發出來的光和熱。我之所以賣命努力,是因為他身上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
由此我們不得不感慨:感召力遠勝於權力。成功的領導者,的確不在於職位和權勢,絕大部分取決於他們有沒有具備迥異於人並足以吸引追隨者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