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保持持久的創新能力(2 / 2)

從喬治·索羅斯的投資生涯中,我們看到這位世界投資界的時代英雄,實際上是一位現代實用主義投資家。他用一種最適合自己氣質和誌趣的方式來投資,而且對於投資對象的價值,比對投資的時機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喬治·索羅斯作為一名現代實用主義投資家沒有什麼執著的理論,不信奉任何法規戒律,也不拘於哪一種操作模式。成長股也好,價值股也好,股票也好,債券也好,貨幣也好,期貨也好,都不過是賺錢的工具而已。

喬治·索羅斯總是在審時度勢,等待機會以求一逞。他可以說是“障礙滑雪賽”的能手。在投資日趨專業化的今天,真正的理財家和投資家當發現一種方法被人使用過很久再沒有什麼先發製人的優勢時,就會換用一種新的方法。即使使用同樣的方法,也善於掌握時機。有時跳進市場,有時跳出市場,決不固守一隅。

當成功的投資者將致富的經驗總結為某種投資方法而被人奉為圭臬時,以喬治·索羅斯為代表的現代實用主義投資家們,又隨著環境的變化,敏捷地改變了自己的投資方法和投資理念。他們總是走在市場的前麵,走在一般股民的前麵。

一般股民和大多數投資者是無法超越市場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市場。

領導者不但是一個時機的把握者,更是一個時機的創造者,緊靠市場,把握時機,能使自己成為市場的中流砥柱。如果瞅準機會,超越市場,則會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市場上的黑馬,帶動市場運轉,成為市場的領導。但要超越市場,最基本的還是要把握時機,要積累經驗。相機跳躍,必須找一個良好的跳板,如果跳板是朽木所製,那可能飛躍不成,反遭市場吞沒。

因此作為一個創造型的領導者,要不斷推陳出新,審時度勢,果斷出擊,找準市場空白點,為人所不為,成人所不成。

不懼危機,險中獲勝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鶴立雞群,就必須要有一位具有智謀和膽識的企業家來領導。

鞍山鋼鐵公司總經理李華忠就是憑著智謀和膽識,與鞍鋼其他領導同誌一道,駕馭著具有70多年曆史的“鋼鐵聯合艦隊”,沿著改革開放的航標前進,駛向一個又一個豐收的港灣。

1986年1月,李華忠受命從上海寶鋼回到離別四年的鞍鋼任經理。此時的鞍鋼是怎樣一種情形呢?煉鐵與煉鋼生產嚴重脫節;關係鞍鋼命運的技術改造,規劃十年,爭論十年,難以作出決策等。麵對困境,李華忠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膽識作出這樣的決策:堅持走自我積累、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道路,並確定了“以煉鐵為中心組織生產”的戰略方針。

但是任何一項新的決策的實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李華忠這位企業家也無法擺脫困難的纏繞。在他作出上述決策之後,為了調動各方麵的生產積極性,在黨委和工會支持下,決定在全公司發動一個以“55018”(綜合焦比降到550公斤以下,高爐利用係數達1.8以上)為代號的奪鐵保鋼競賽活動。沒想到競賽進行到第三天,一起罕見的高爐事故從天而降。由於操作者的失職,11號高爐5小時未加焦炭,隻加礦石,結果是幾千噸冷料凝固在爐膛內。高爐“難產”,大大影響了鞍鋼本來生產就不足的鐵產量。

麵對鞍鋼這一重大的事故,李華忠急中生智,很快想出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一是扒爐子,把礦石、鐵水拿出來;二是采用繼續送風加溫。並對兩種方案迅速加以比較,得出前者時間長、損失慘重;後者時間短、風險大的結論。經過短時間冷靜的考慮,李華忠毅然果斷地作出三條既冒險、又留有後路的科學決策:一是先處理事故,後追究責任者,立功者可將功補過;二是立即送風搶險;三是同時研究並提出扒爐子方案。

九天之後,李華忠終於在險中獲勝。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危機的到來也和疾病一樣是突如其來的,對待危機有時也如對待疾病,先得“看、聞、聽、問”查出危機的症結所在。危機並不是一個單發性的因素,有其起因、積累和爆發過程。隻有了解了危機的本質,才能對症下藥,見魚撒網,研究出解決方案,然後在這幾個解決方案中尋求一個風險和收益比較適中的方案,果斷實施。

“打蛇要打七寸”,對待危機亦是如此,因為打蛇打錯了,就要驚蛇,可能危及生命,而危機處理錯了卻足以亡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