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之城——馬裏傑內
浮光掠影
作者:沈好
被世人美喻為“尼日爾河穀寶石”的傑內古城,位於馬裏中部尼日爾河內三角洲最南端。它是撒哈拉通向非洲的大門,也是沙漠人心中的傳奇之城。傑內古城的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土建築,還有傑內古城中的泥土民屋,它們仿佛都來自於夢境。
蜚聲西非地區的重要城市
以獨特的撒哈拉蘇丹建築風格著稱於世的傑內古城建立於公元800年。它毗鄰撒哈拉和多雨的蘇丹地區,位於遊牧地區和固定居住區的切換點上,是尼日爾河流域一個防禦性的小島,從河邊到有貿易往來的遊牧人城鎮廷巴克圖隻有500千米。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傑內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傑內古城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築聞名於伊斯蘭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地區,是一座富有珍貴曆史文化價值的城市。從公元9世紀開始,傑內古城在黃金貿易以及蘇丹地區其他商品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悉,博博人是傑內的最早居民。隨後,諾諾人、索寧人先後來到這裏定居,以精通商貿活動而聞名。公元13世紀,隨著繁榮的黃金貿易的興起和罪惡的奴隸貿易的建立,城市得到迅速發展,極盛時期居民達到5萬人。伊斯蘭教得到廣泛傳播,市內建起一批伊斯蘭建築和摩爾式建築,成為蜚聲西非地區的一座重要城市。
從14世紀起,馬裏帝國、桑海帝國和摩洛哥人先後占領這座城市。1893年,經過數次殘酷爭奪,法國殖民者以沉重的代價占據了這座城市。在異族人統治時期,市區建築多次遭到破壞,城市地位逐漸下降,後來幾乎銷聲匿跡。馬裏獨立後,雖然傑內城得到恢複和發展,但終不能像昔日那樣威聲四震。傑內古城現有居民1萬餘人,市區有老城區、卡尼亞納、托農巴和傑內幾個部分。著名的摩爾式建築散落在市區各處,使整個城市顯得別致典雅,古風濃厚。這座城市迄今依然商貿繁華,是馬裏南部地區的重要商業城市。市內有大型阿拉伯市場,店鋪林立,攤點密集,貨物豐富,品類齊全,尤以出售當地精美的手工藝品著稱。附近地區農業發達,牧業興旺,傑內城又是馬裏南部地區稻穀、小米、玉米、高粱、牲畜、肉類、肉蝦、皮革、水果集散中心。糧食加工、肉類加工、皮革製造等手工業發達。傑內交通依靠公路,城區以傑內清真寺為中心,10多條縱橫交錯的寬闊馬路通向全國各地。
世上最大的黏土建築
這座古城需要細細品味,我在這裏充分感受到了其古風古韻。我先到了附近的莫普提,要去傑內必先來這裏。這裏滿大街是導遊和小商販,他們熱情的吆喝聲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這裏有很多前往傑內古城的車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了傑內古城遺址,首先會看到入口處有一個巨大的牌子,上麵用圖表的形式標出古城遺址的4個斷層,分別代表這座城市經曆的4個不同發展時期。
一進入傑內,就會有很多導遊擁上來,你隻要給他30~60元人民幣,這些導遊便能給你增添很多樂趣和知識,旅途自然也會輕鬆不少。傑內市區內到處都是獨具特色的建築,使整個城市顯得別致典雅,古風濃厚。城內的古建築約有2000座,並且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傑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當屬無可比擬的大清真寺。它是世上最大的黏土建築,始建於1280年。當時的傑內國王信奉伊斯蘭教。而大清真寺經過重建,占地麵積6375平方米,建築麵積3025平方米,整個建築沒用一磚一石,全部是用當地的一種黏土建造而成,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泥土建築。
大清真寺牆壁上往外延伸出的木杆是其結構的一部分,也是每年進行黏土修補時用以攀登和支撐的建築架子。對看慣了鋼筋水泥的遊客來說,這種建築更給人一種貼切、自然、毫不造作的親和力,或者可以說,它是非洲最具視覺和諧感的建築。每年的雨季到來之前,全城男女老幼集體出動,挖來尼日爾河河底的淤泥,對寺院的外壁重新進行塗抹,場麵十分壯觀。從日出開始,日落結束,當天完成。年複一年,這個傳統已逾千年。等雨季結束,專業的泥瓦匠和工藝師就會率領工人和誌願者對這座大清真寺進行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