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大清真寺的最佳地點是周邊的樓房屋頂,花費約13元人民幣就能上去。寺內不讓非穆斯林進入,但是如果你對伊斯蘭教感興趣或者尊重穆斯林的清規,也可以進行交涉。大清真寺內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作祈禱。據當地人介紹,在當地高達46℃的氣溫下走進清真寺也會感到涼爽。這裏也是傑內伊斯蘭教、文化和神學的靈魂所在。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裏,一直是西非伊斯蘭教的中心之一,至今仍是馬裏伊斯蘭教的聖地。
在大清真寺的邊上有個生機勃勃的集市,它曾是古時來自北非的撒哈拉駱駝商隊穿越沙漠後,在此停留和交易的地方,如今的集市依舊熱鬧非凡。古城傑內是撒哈拉沙漠南側的代表性居住點,民居也頗具特色。用灰泥塗抹的搗實黏土塊是這些氣候幹旱地區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從遠處望去,宛如一塊塊切削整齊的大泥塊,這是當地的傳統建築風格,居住其中冬暖夏涼。傑內還有很多伊斯蘭學校,可以擇一參觀,部落首領的住宅也是不能錯過的景觀。其實最有味道的是在塵土飛揚的大街小巷漫步,昔日的繁華不再,卻留住了遐想,這才是這座古城最值得品味的所在。
背靠背的綿長問侯
傑內人非常重視禮節,待客十分熱情。隻要客人光臨,他們總要端出一杯清香爽口的薄荷茶來熱情招待;若正趕上主人家吃飯,必會留你一起用餐;若遇到無親投宿者,即使彼此不相識,也會騰出一席之地,讓你住下;即便是過路人走到這裏缺了盤纏,他們也會解囊相助。他們在生活習俗上有5種較為特殊的習慣:其一是刷牙不用牙刷,而用檸檬樹枝磨牙;其二是吃飯不用刀叉或筷子,而用右手抓食;其三是便後不用手紙,而用左手擦拭後衝洗;其四是一年四季晚上睡覺都不用被子,而用一塊布蓋在身上;其五是母親不用雙手抱孩子,而用布兜把嬰兒背在背後。傑內婦女不僅喜歡佩戴手鐲、腳鐲、項鏈,更講究耳環和鼻環。一般她們的耳環又大又重,下邊還有兩個“洋桃”似的墜兒。由於耳環過沉,她們不得不把一條細繩拴在頭上,兩端分別與耳環係住,以減輕耳朵的負擔。而她們的鼻環分兩種,小的套在鼻翼處,大的夾在兩個鼻孔的中間。傑內的女姓一般都習慣染妝,她們常以染足、畫手、染牙齦等染妝方式來相互媲美。
傑內人注重禮貌,講究禮節,為人憨厚。當地居民見到外國客人,總是主動地打招呼,握手致以問候,詢問對方是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使那些初次踏上這片國土的外國人切身感受到當地人的彬彬有禮和熱情樸實。傑內巴拉族人遇見熟悉的朋友,會立即將自己的右手放在胸前,一邊行走一邊問候,從身體問到工作,從個人問到家庭,對方的父親、兄弟、姐妹、妻兒等近況如何,幾乎都要問一遍。有時雙方背對著背地已經走出去很遠的距離,甚至連對方問候的話音已經聽不見了,嘴裏仍然在不停地說著,這是非洲的一種非常奇特的見麵問候方式。
當然,離開傑內的時候,別忘記帶幾塊土產布料,這可是馬裏的代表性民族工藝。歲月流逝,興衰交替,傑內充滿濃厚宗教色彩的清真寺、獨具特色的王宮府第和民居,使這座城市依然顯得古色古香、典雅樸實,像是一張充滿神韻的曆史畫卷。
摘自《科學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