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管理者事業上取得成績往往在於善用有過錯之人。這些人往往有很高的能力,因為才能發揮不了也不為人所知,一旦管理者不計較其小過而加以重用,他們就會盡力地展現自己的才能,最終助管理者一臂之力。台灣萬有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清俊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麵就在於用人。他不用所謂“老實”、“聽話”的人,相反,對真正的人才,即那些既有真才實學又能開創新局麵的人,盡管有點“毛病”,爭議很大,甚至還有人反對,也堅決要用,必要時還委以重任。
總之,管理者在擇人方麵既要有一定的原則性,同時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這樣才能選好人才、用好人才。
(第124堂)舉才不避親仇。
管理箴言。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唯才是舉,這才是管理者正確的人才觀。
管理者需要樹立的另外一個識才理念就是:識才用人必須出以公心,不計私利,撇開個人感情,頂住外部壓力,做到舉才不避親仇,為國取才、為公取才。
春秋霸主齊桓公就是因不計前仇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霸業。起初,由於襄公亂政,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往莒、魯兩國,分別由鮑叔牙和管仲輔佐。襄公被殺,莒、魯兩國分別派兵護送小白和糾回國爭王位。管仲率兵埋伏在小白回國的途中,見小白到,張弓射之,小白倒地。管仲以為小白被射死,便派人急報公子糾,於是公子糾一行不再急於趕路,六日後才到齊國。這時,先到的小白已被立為齊君,是為齊桓公。原來管仲隻射中了小白束腰皮帶上的金屬鉤,小白佯死倒地,等管仲兵撤走,便晝夜兼程返齊,故提前到達得以繼位。
後齊魯兩國交戰,桓公心欲殺管仲。魯國戰敗,公子糾被殺,管仲交由鮑叔牙帶回齊國聽候處置。到達齊魯邊境時中,鮑叔牙放了管仲,回國對齊桓公說:“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溪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意見,召管仲回國,封之為大夫。管仲感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管仲能被起用,一方麵得益於鮑叔牙知賢識賢且與管仲從小親近,更重要的是桓公能以大業為重,不計前仇,予以重用。假若桓公是氣量極小之人,這世間人才就又少了一個,而後世也絕少有人會知道齊桓公。
用人不避親仇,真的很難,而正是由於很難,才使得齊桓公的識才用人之舉更加令人稱道。
(第125堂)避免任人唯親。
管理箴言。
任人唯親的結果,就是導致許多有才華的人離開公司,使公司業績一敗塗地。因此,管理者要任人唯賢,而不能任人唯親。
任人唯親指的是用人者不管德才如何,隻任用那些和自己感情好、關係密切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親屬。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是“一人獨斷”。誰擁護他、吹捧他,就提拔誰。把自己管理的部門搞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地”。
二是“唯派是親”。喜歡拉幫結派,隻要是自己一派的,不管是否有德有才,都優先加以考慮。
三是“關係至上”。有“關係”的人起用,沒“關係”的人靠邊。
四是以親緣關係作為用人的標準,致使團體呈現家族化的傾向。人事上的近親繁殖,扭曲了用人標準,壓抑了他人的成長和能量釋放。
任人唯親嚴重危害企業的發展也表現在四個方麵。
一是阻礙了優秀人才的加盟,不利於企業素質的提高。
二是使經營者大權獨攬,獨斷專行,顧此失彼。
三是導致下屬不思進取,缺乏創新和憂患意識。
四是導致企業內部爭權奪利,缺乏凝聚力。
我國許多企業,包括一些國有企業、私人企業,長期以來發展緩慢、創不出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使企業發展壯大的社會資本,缺乏對人的信任和合作精神。很多私人企業的老板管理手段簡單粗暴、武斷專橫。公司結構原始落後,搞裙帶關係,任人唯親。企業高層管理者對親朋好友重點提拔,而對圈外人則不予重用,生怕自己的位置被人占去。這樣的企業怎能招到人才、留住人才?因此,管理者要意識到信任的基礎不能建立在“血緣”、“地域”上,而應該建立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上。不管是大鼻子還是小鼻子、黑頭發還是黃頭發,企業需要的是有德有才、熱情與激情兼備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