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堂)用人破除論資排輩。
管理箴言。
對人才的使用隻有破除論資排輩的做法,才能為人才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要大膽提拔,破格使用,在使用中幫助他們克服缺點,這樣才有助於人才的成長,也才有助於事業的發展。
有的管理者在任用人才時把資曆深淺、年齡大小和輩分高低作為提拔與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據。提拔幹部時,不管他有多大才幹,都機械地按年齡資曆從上往下排名次。雖然資曆是曆史的記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實踐經驗,但不能把它絕對化,不能把資曆與能力水平畫等號。人的才能高低與工齡長短、資曆深淺有著一定的關係,但資曆並不完全與實際才能成正比,成反比的現象也並不罕見。管理者用人論資排輩會給領導班子帶來很大危害。
一是阻礙大批中青年人才的成長,不利於各級管理人員的年輕化。
二是阻礙人才競爭,挫傷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有真才實學的人被壓抑、埋沒,有才難展,有誌難酬。
三是易使資曆深、輩分大的人滋長居功自傲心理。
人才使用有一個時效問題,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呈拋物線式地發展,表現為從才能顯現,到爐火純青,再到才能衰減。一般認為,做管理工作50歲為峰值年齡,做技術工作45歲為峰值年齡,做科學研究工作37歲為峰值年齡。這就要求我們破除論資排輩的舊觀念,抓住各類人才的最佳年齡階段,不拘一格地選拔使用人才。
(第127堂)在實踐中觀察鑒別人才。
管理箴言。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管理者往往一時很難判斷某人是否有才,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實踐來檢驗一個人的能力和才幹。
真正的人才不能隻會“紙上談兵”,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能力。時代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不是空談家。判斷一個人是空談家還是實幹家,方法就是把他們放到實踐中。
三國時,“臥龍”與“鳳雛”兩相齊名,但最初“鳳雛”龐統沒有得到孫權重用,於是他聽從魯肅的建議去投劉備。劉備不了解龐統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陽當縣宰,但他到任後不理政事,終日飲酒作樂,在縣不治,被免官。其後,諸葛亮和魯肅極力向劉備推薦龐維。信中魯肅稱龐統不是個隻能管理小縣的人才,建議劉備重用。諸葛亮也稱龐統是“大賢處小任,以酒糊塗”。劉備這才認識到龐統是有傑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為諸葛亮的副手,共同參與軍機大事。
真金不怕火煉,真才不怕檢驗。如果真是人才,在管理者委以的重任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才能為人所識。而管理者隻有在實踐中考察下屬,才能知曉他們能力大小,進而判斷該賦予何種重任。委以重任,既是管理者識人藝術的體現,也是管理者識人用人的關鍵。要想不為市場上種種“人才”所蒙蔽,管理者何不試試“委以重任”這把“撒手鐧”?
(第128堂)善於從複雜情況中辨別真偽。
管理箴言。
從撲朔迷離的現象中判明真實情況,有助於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從而洞察事情的本質。這是管理者必備的才能,在選人用人方麵尤其需要去偽存真善於鑒別。
管理者不但要能夠從現象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和才華,還要善於從隱匿的本質中辨別一個人的才學真偽。
李德裕少時天資聰明,見識出眾。他的父親李吉甫常常向別人誇獎李德裕。當朝宰相武元衡聽說後,就把他召來,問他在家時讀些什麼書。言外之意是要探一探他的心誌。李德裕聽了卻閉口不答。武元衡把上述情況告訴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就責備李德裕。李德裕說:“武公身為皇帝輔佐,不問我治理國家和順應陰陽變化的事,卻問我讀些什麼書。管讀書,是學校和禮部的職責。他的話問得不當,因此我不回答。”李吉甫將這些話轉告給武元衡,武元衡十分慚愧。有人評論說:“從這件事便可知道李德裕是做三公和輔佐帝王的人才。”長大以後,李德裕真的做了唐武宗的宰相。
有勇,誠是可嘉;有智,實也難得;要有大智大勇之才,更是不易。管理者若能識出大智大勇之才並加以任用,必然會給自己的事業帶來巨大的幫助。因為,智勇雙全之才,一方麵有過人的謀略,在辦事之前定經過一番周密的算計,對以後的行動有全麵的指導;另一方麵,還有敢於拚搏敢於進取的勇氣,而這些往往又是許多人才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