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管理者的權杖執掌--最大限度地發揮權力的效用(3)(1 / 3)

管理者授權的全部目的,就在於激勵下屬為實現組織的總目標而分擔更多的責任。現代的任何組織,都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有機整體,整體與局部、整體與環境、局部與局部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係,任何局部出現偏差都會妨礙組織總目標的實現。管理者的根本任務是要保證組織總目標的實現。因此,授權以後的管理者,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議大事、掌握全局上,時時綜觀全局的各個過程,及時掌握變化中的新情況,發現管理決策和執行中出現的偏差、矛盾和問題,並對出現的偏離目標的局部現象進行糾正。

下屬有了職權之後,計劃如何製訂,工作如何安排,任務如何完成,派誰去完成,這些都是下屬分內的事,管理者不宜再去幹涉。管理者要過問的是下屬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管理者要善於發揮導向作用,根據形勢的發展,為下屬提供切合實際的建議、方法和措施。要多協商,少強製;要多發問,少命令。管理者要大力支持下屬的工作,不要強迫下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管理者的授權,是讓下屬分擔責任,放手讓他們對各自職權範圍內的事進行決策和處理,隻有當下屬之間不協調或發生矛盾時,管理者才應出麵解決。

(第155堂)管理者要做管理者的事。

管理箴言。

管理者要分清自己和下屬的工作權限與範圍,盡量不要插手下屬的工作,否則會對下屬的工作形成幹預和阻礙,不利於提升管理效能。

提高管理效能最根本的辦法是管理者要做管理者的事。

乍聽起來,這好像是不言自明的事,其實卻不然。實踐表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有許多管理者常常“不務正業”,專做該下屬做的事。這樣一來,盡管他“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忙得焦頭爛額,但效率卻很低。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1要最大限度地向下屬授權。

一些管理者之所以成天忙忙碌碌卻又忙不到點子上,其原因就是抓權太多。這些管理者一方麵抱怨事情幹不過來,另一方麵又事無巨細,什麼事都要親自管。

2要盡量排除不必要的工作。

管理者除了不要插手別人職權範圍內的工作外,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還應對自己的工作再作精簡,也就是說隻做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而對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則盡量排除,少做無效勞動。

3要善於自我約束。

自我約束主要包括兩個意思:一是要求管理者不直接幹預下一級管理者的工作;二是要抓大事,不要為那些瑣碎的小事浪費過多的精力。

管理者一定要把自己約束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不幹預下一層次的事。當然各部門各崗位之間、上下級之間要互相幫助、密切協作,但是第一位的,是應當先把自己的分內事幹好。

自己的事放下不管,卻去幹別人的工作,這與現代的專業化分工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不屬於自己職權範圍內的事不直接去管,這才是清醒的管理者。

不插手別的管理者和下屬的工作,並不等於看到問題不聞不問,有建議可以提出來供他人參考。對於自己下屬的下屬,由於中間隔著一個管理層次,一般應約束自己不去直接幹預,看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啟發自己的直接下屬去處理,像這樣省時省力的好事,作為管理者何樂而不為呢?

(第156堂)越級越權是失敗的管理。

管理箴言。

越權指揮會傷害下級的自尊心,使他們喪失工作的熱情和動力,極大地限製他們潛能的發揮。管理者要對被授權的下級給予充分的信任,放手讓他們去工作。

管理者要做管理的工作。管理者不善於管人、越級越權都是失敗的管理。要想管好人,當好管理者,工作一定要有層次,你隻應管好副手、部門主管和直接下屬,千萬不要越級指揮。

日本管理界有個“下八律”,意思是說一個管理者管理的直接下級最好不超過八個人。

過去小生產的管理觀念是管理者事必躬親,大事小事一個人全管,以致多年來都把事必躬親當成一種美德。比如諸葛亮,實際上最後就是累死的。事必躬親在小範圍內可以做到,但在社會化大生產的今天是絕對不可取的。因為,事必躬親不僅不能培養下屬的獨立工作能力,甚至還會培養一批不動腦筋的“懶蟲”。為什麼蜀漢最先滅亡了,就是因為諸葛亮管得太多,所以他死後沒有接班人。因此,管理必須有跨度,有規範,分層次逐級進行。

據《後漢書》記載:有一天,劉邦問韓信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帶領多少兵?”韓信說:“陛下能帶領十萬兵。”劉邦問:“那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劉邦又問:“那你為何卻被我管轄呢?”韓信再答:“那是因為陛下雖不能領兵,卻善於用將。”這個故事道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管人原則,那就是能領兵的是將才,能管將的才是帥才。不同層次的管理者,他的職責是不一樣的。一個真正的管人高手必須是一個善於“用將”的帥才。

古羅馬的《法典》上有這樣一個很有趣的規定:高級長官不宜過問瑣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了解一切細節對統帥來說是有害的。”這一切都充分說明:高層管理者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全局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上,而不能過多地管那些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