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管理者就應該堅持正確的原則。雖然推行的結果可能是得罪一群下屬,導致自己的職位不保,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你的前途也同樣渺茫。
(第175堂)掌握賞勤罰懶的基本原則。
管理箴言。
有功必賞,有錯必罰,對有突出貢獻的員工進行獎賞,對有過錯的員工進行處罰,這是管理工作中的一條重要原則。
在公司內部,有功是應該表揚的,有過是應該懲罰的,賞罰分明才能使職員有所觸動,從而不斷進步。秦末時的項羽與劉邦兩人性格完全不同。項羽是勇猛的武將,過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打了勝仗就將所有的功勞歸為己有,而不承認下屬的功勞。盡管前期項羽在各個戰役中都勝過劉邦,但因對他不滿而前去投靠劉邦的人很多。項羽雖武力占優勢,但漸漸失去了同伴,被漢軍所追擊,最後斷送了性命。四麵楚歌就是忘了賞與罰的武將悲劇。
有人曾經說過:“做給他看、說給他聽、讓他去做,不誇讚則人家不願去動。”有功者不賞的話就會不願去動了,即使是比較不在意人家讚賞而自我要求高的人,對於自己的業績,如果上司什麼也不表示的話,也會不滿,還可能索性離開公司。何況對於公司很用心的人都是公司的恩人,對於他們該賞而不賞的話,即使他們沒有勇氣離開公司,也會失去積極做事之心。影響了士氣,就是有功不賞的後果。
與此同時,對公司職員還要有錯必罰。罰要根據情節之輕重來處理。若出發點是善意的,屬於積極完成任務時引起錯誤行動,以不處罰較好。如果因此而受到處罰,那麼員工就會因害怕失誤而什麼都不敢做。再有,對於犯了錯而及時將事實報告,迅速作修正處理的人,原則上也以不處罰為好。
酌情處理是很重要的。有家大公司董事長說:“的確,如果斟酌情形,那麼在本人以外的人之中,也許有人會不滿,說我們的公司管理太鬆了,做錯了而不處罰。可是,對於這種不滿與隨便而使人心萎縮的嚴重處罰,如果要我選擇其中之一的話,我還是采用斟酌情形之一方。”因為懲罰的目的是指導犯錯人員的行動,促進組織目標的達成而非報複。這個道理,執行懲罰的人當然要知道,而其他人員也應該徹底了解。
(第176堂)實施懲罰要公正廉明。
管理箴言。
懲罰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管理者在對一個下屬作出懲罰決定之前,必須以負責的態度,弄清錯誤事實、原因、結果甚至每一個細節,再決定懲罰的程度和方式。
懲罰又稱懲處或處罰,通常包括行政紀律處分和經濟手段處罰。懲罰和獎勵一樣,也是激勵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限製、製止或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行為。獎功必須罰過,獎勤必須罰懶,獎能必須罰庸。隻獎不罰,就不能激濁揚清,儆惡揚善,也就不能達到是非分明、功過兩清、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目的。
與獎勵相比,懲罰是一種更難運用的管理藝術,掌握得好,會起到與表揚同等甚至更大的作用;掌握得不好,也會傷害人的感情,影響下屬的積極性。所以,管理者應注意懲罰要準確無誤,懲罰要公正合理,懲罰要從關心愛護出發,懲罰要以少為宜,懲罰要及時,首次懲罰要慎重。
所謂公正,就是要體現人人平等的原則,作出同等貢獻的要受到同等的獎勵,犯了同樣錯誤的也應該受到同樣的懲罰。這就是說,管理者對下屬要一視同仁,紀律麵前,人人平等。古人講:“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總結了實施懲罰的三條原則:一曰嚴,二曰平,三曰勸戒明。這三點是衡量懲罰是否得當的標準。而“平”則是這三點的核心。平與不平主要是看管理者對自己的親屬、親信以及親近的人持什麼態度。古代一些精明的管理者深明此理,罰不避親,從而贏得了民心。
作為現代管理者更應該有公正無私的覺悟和罰不避親的胸懷。如果不分是非,因人而異,一味庇護自己的人,管理者就會威信掃地。所謂合理,就是要在懲之有據的前提下做到罰之有度。根據犯錯誤的情節和後果,該批評的批評,該處理的處理。一般來說,隻要錯誤不太嚴重,就不宜給予處罰。特別對下屬在獨立探索中出現的失誤或失敗,能不懲罰的就不懲罰,而更多地要給予熱情鼓勵和具體幫助。
(第177堂)懲罰也要講藝術。
管理箴言。
管理者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懲罰的目的是教育人、幫助人。因此,一定要從關心愛護的角度出發,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達到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誌的目的。
懲罰要及時。一旦發現有違法亂紀者應當立即處罰,毫不含糊。這樣,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使違紀者和未違紀者立刻看到不遵紀守法的害處和損失,起到警戒的作用。否則,就難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