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堂)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
管理箴言。
對於涉及重大利益的大事情,管理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慎重對待,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則可以輕鬆處理。抓大放小是管理的一門藝術。
鄭板橋有句名言:“難得糊塗”。在管理工作中,也有兩句名言:“大事要爭,小事要讓”;“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
這裏的大事就是指關係全局、涉及公司整體利益的事情。對於這些大事要爭,頭腦要清楚。管理者在有關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要堅持原則,不能有半點含糊。
這裏的小事是相對於大事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無關主旨,無礙大局的次要問題、枝節問題、局部問題、具體問題。對這些問題不需要事事搞得水落石出,抓住不放。作為一名管理者,要想做到時時處處都明察秋毫是不太容易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事事清楚”往往導致“事事不清楚”。過分地求細、求真,勢必分散管理者精力,妨礙大事的貫徹落實。因而,管理者要善於分清主次輕重,將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上,豁達大度,與人為善,對於一般枝節小事則不必過於認真,防止出現形形色色的無原則糾紛和個人意氣之爭,從而保證集中精力抓好大事的落實。
鄭板橋所說的“糊塗”,就是要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塗。但是如果管理者沒有一定的修養,沒有寬宏的度量,不但大事難以清楚,小事也難得糊塗。
《諸葛亮吊孝》是一出名戲,戲中寫道:吳國都督周瑜死後,諸葛亮到江東為他吊孝。東吳一班大臣想乘機報複,殺死諸葛亮。但魯肅不同意,保護了諸葛亮。有些人斥責魯肅糊塗。但諸葛亮卻稱讚他是“難得糊塗”的魯大夫!為什麼?就因為魯肅站得高看得遠,深知吳蜀聯盟的重要意義遠勝過一場報複仇殺。魯肅在小事上糊塗,正是他在大事上思路清楚的表現。
還要注意一點,大事與小事是相對的,它們的關係是隨時間條件而變化的,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這就要求管理者要經常分析研究形勢,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牢牢把握大事與小事之間的度,才能真正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塗。
(第214堂)不要畏懼下屬的頂撞。
管理箴言。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在麵對下屬的頂撞時,不是勃然大怒、大聲嗬斥,而是和顏悅色、笑臉相迎。
水至清無魚,人至察無徒。這就是告訴我們,待人處世太刻薄了,結果必然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你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和衡量所有的人,不能責備別人的“另類”。
異己的存在可以促使你在決策時格外謹慎,可以使你少犯錯誤;監督者的存在,可以讓你更加勤勉。
美國前海軍司令麥肯錫去看望陸軍司令馬歇爾時說:“我的海軍一直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勇敢的部隊,希望你的陸軍也一樣。”馬歇爾不肯示弱,說:“我的陸軍也是最勇敢的。”麥錫肯問他有沒有辦法證實一下。“有!”馬歇爾滿懷信心地說。他隨便叫住一個士兵,命令道:“你給我過去,用身體去撞那輛開動的坦克。”“你瘋了?”士兵大叫,“我才不那麼傻呢!”
此時,在這種關乎自己麵子和威望的非常時刻,自己的下屬公然頂撞自己,一般人都會勃然大怒。然而,馬歇爾沒有這樣,他笑了笑,然後滿意地對麥肯錫說:“看見了吧,隻有最勇敢的士兵才會這樣同將軍說話。”
馬歇爾把士兵公然頂撞自己的行為,視為勇敢的舉動,這正是大將軍的氣魄與胸懷!這就是成大事者的獨到之處。
(第215堂)不要排斥與下屬的合作。
管理箴言。
管理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要從管理者的寶座上走下來,深入到員工中去,與員工攜手合作,並肩戰鬥,共同解決問題。
與人合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磨合常常令人身心疲憊。有的管理者甚至深有體會地說,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在管理中花去的成本始終是最高的。然而,不願意甚至拒絕與下屬合作,無形中就把自己與下屬割裂對立起來,不利於工作的深入開展。管理者要把與下屬的合作作為管理事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並身體力行地去執行。
一般來說,員工不外乎有以下四種類型:
一是分析型。這種員工是完美主義者,做事力求正確,但完美傾向也會導致墨守成規,優柔寡斷。分析型的人喜歡獨立行事,不願意與人合作。盡管他們性情孤傲,但患難之中卻最見其忠誠。
二是溫和型。他們喜歡與人共事,淡漠權勢,精於鼓勵別人拓展思路,善於看到別人的貢獻。由於對別人的意見能坦誠以待,他們往往能從被其他團隊成員否決的意見中發現價值。溫和型的人常常為團隊默默耕耘,往往成為團隊中無名的幕後英雄。一般說來,溫和型的人往往能在一個發展穩定、架構清晰的公司中表現出色。一旦他們的角色確定、方向明確,他們就會堅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