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學會感激。著名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一顆感激的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了別人的恩惠,不管是禮物、忠告或幫助,而你也夠聰明的話,就應該抽出時間,向對方表達謝意。無數的事實證明,及時回報他人的善意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不僅會使自己贏得必要而有力的支持,還可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嫉妒他人不僅難以使自己“見賢思齊”,虛心向善,而且也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和外在形象。更主要的是,這會使自己失去盟友和潛在的機遇,甚至還會樹立強敵--因為一般來說,被別人嫉妒的人應該不會是弱者,以“一報還一報”的心理,他也不會對你太客氣。
二是一切著眼於未來。管理者處理衝突是需要一些耐心的。在某種意義上,寬容就是耐心,就是給對方第二次機會。即便有過一次背叛和冒犯,但隻要不是死結,就要以一切著眼於未來的心態,給對方改正的機會,從而有助於重新合作。事實上,這種機會往往也是給自己的,就像自己會荒唐,會短視,會無意冒犯別人一樣,別人也是可以原諒的。但同樣的錯誤隻能犯一次,可以無意一次,卻不可以無意兩次。要學會對事不對人,在你給別人第二次機會之前,一定要告誡自己“是事錯了,而不是人錯了”。這樣你就可以給他一個完善的機會。對於管理者來說,使未來顯得比現在重要,也是利於促進合作的。
(第229堂)正確地使用“疏”與“堵”的方法。
管理箴言。
在管理工作過程中,時常會遇到“疏”與“堵”的問題。如何正確地使用“疏”與“堵”的方法,如何正確地看待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需要管理者注意掌握的。
一談起“疏”與“堵”,人們往往會想起中國古代大禹治水的傳說。大禹的父親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洪水,卻因沒有成功而被殺。大禹接過治水的任務後,吸取父親失敗的教訓,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最終將洪水給製伏了。事實上,僅僅用單方麵的“堵”固然不會能成功,然而隻用“疏”而不用“堵”也未必能成功。因為事實很簡單,當水流向不利方向時,大禹不可能不堵,有了這樣的“堵”,對水才能更好地“疏”。所以,有的地方要“疏”,有的地方要堵,孰重孰輕、以誰為主才是關鍵,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強調一方麵而忽略另一方麵。
在管理活動中,既要有“疏”又要有“堵”。一般認為,應以“疏”為主、“堵”為輔,二者結合,相輔相成。在二者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麵性。那種隻講“疏”而把必要的“堵”看成是錯誤的,因而放棄“堵”的做法是不對的;相反,那種一味強調“堵”,不講“疏”的做法也是不對的。在這個問題上,管理者要根據問題的性質、時間、條件等把握好“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比如,有個青年工人一度因盲目崇外,看到外國人身上戴著某種特殊飾物很氣派,很有風度,就也戴了起來。而企業隻規定了不準戴,但沒有講清楚為什麼不準戴。這個青年人認為,這是我自己的事,你越不準我戴我偏要戴,矛盾有所激化。後來,他的領導同他細談了特殊飾物的由來以及什麼是真正的“美”,他才有了新的認識,自覺地從脖子上取下了特殊飾物。可見,片麵地禁止,簡單地堵塞,對於一般的思想問題的解決,並不見得十分有效。對這類問題,管理者還是要從疏導入手。
疏導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對待某些極端的錯誤行為時,就必須采取明確的、有力的、迅速的措施予以製止。否則,便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客觀上起到放縱的作用,結果造成是非不分,使人們失去方向,難以作出正確的抉擇。同時,也使疏導失去說服力,因缺乏相應的支持而難以奏效。
(第230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莫大焉。
管理箴言。
管理者必須做好的是“防火”工作,而不是“救火”工作。
下屬之間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衝突,因此管理者需要有解決衝突的計策。正如《孫子兵法》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對於管理者來說,將衝突控製在發生之前也是上上策。因為如果下屬之間發生了矛盾,無論解決得多麼好,都會在他們心裏烙下印記,這就像寫錯了字,再好的橡皮和再高明的塗改技術都會或多或少留下痕跡,不如不發生。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與其天天忙著解決下屬之間的矛盾,提高解決矛盾的技巧,不如千方百計地提高防患於未然的本領,從根本上防止矛盾的發生。
有一次,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的醫術最高呢?”扁鵲答道:“我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到本鄉裏。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人們都認為我的醫術最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