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樂公司獲得“針頭事件”信息後,及時、果斷地推出上述一係列措施,緩解了矛盾,打消了消費者的顧慮,不僅沒使銷售量下降,反而使購買百事可樂的消費者倍增。可以說百事可樂的管理者具有高超的危機管理藝術,成功地化解了危機,變害為利。
不同領域的形勢、信息都是複雜多變的,需要管理者有超群的管理能力來處理非程序化問題。突發事件作為非程序化問題的極端形式,更需要管理者有較高的管理素質,運用以創新、應變、當機立斷等為內容的管理藝術,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第284堂)先發製人的危機處理藝術。
管理箴言。
麵對始料不及的商業危機,消極被動地應付隻能走向失敗。先發製人,可以讓你在危機到來之前作好應戰的準備,臨陣不亂,臨危不懼,從容不迫地化解危機。
在中國古代政治鬥爭中,運用先發製人之術最典型的例子是秦王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
天下統一歸唐後,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之間,便開始了皇位繼承權的爭奪。
李建成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取得了皇位繼承人的合法地位。李世民雖說是李淵的次子,但從最初的謀劃起兵,到統一天下,他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是大唐的真正締造者。長期的征戰,使他的手下人才濟濟,既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威名赫赫的武將,又有房玄齡、杜如晦、徐懋公等足智多謀的文士。他們都希望李世民取代李建成,成為太子。此外,李淵的四子、齊王李元吉也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並揚言:“隻要除了秦王,做太子易如反掌。”李世民早已看到自己處在這場權力之爭的旋渦之中,或者魚死,或者網破。當時突厥又一次進犯大唐邊境,太子李建成向李淵建議讓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想借此來掌握住李世民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在這危急時刻,李世民決定背水一戰,先發製人。
首先,他命令長孫無忌將房玄齡、杜如晦從宮中召回王府協同議事;然後,授意朝臣傅奕上奏李淵:太白星出現在秦地分野,預示秦王執掌天下;最後,他親自麵見李淵,拋出掌握已久的一張“王牌”:揭發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促使李淵決定次日早朝訊問太子和齊王。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與部將潛入禁宮,伏於玄武門。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發覺情勢不對,撥馬回轉時,李世民率眾殺出,挽弓搭箭,將李建成射死,尉遲敬德也一箭射死李元吉。隨後,李世民逼李淵下達“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的詔旨。六天後,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當年8月,高祖退位,李世民登基為帝。
采用先發製人的突然戰術,不僅在政治、軍事活動中具有重大意義,在商業活動中同樣如此,特別是對於處理商業中的突發危機更具有效果。突發危機常常使管理者周圍環境中某些因素發生重大改變,從而使環境對管理工作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這使管理者決策的不確定性增大,同時,由於突發危機對組織具有突發的破壞性,對管理者的應變能力是個考驗。另外,突發事件是突然發生的無章可循的事件,總是令人難以預料、措手不及,但又關係到組織的安危,不僅要立即處理,而且還要處理得好。相對於組織的日常工作而言,突發事件實屬意料之外的事,但在這種偶然性、意料之外的背後,總是有著深刻的必然因素在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突發事件是可以把握的,對管理者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管理者善於抓住機遇,先人一步,采取措施加以預防,那麼將能避免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提高管理效能,推動組織發展與進步。
(第285堂)以退為進的危機處理藝術。
管理箴言。
三十六計,走為上。當管理出現困境時,再按原定的策略往前走會冒極大的風險,這時采取退卻、等待機會的策略,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吳蜀猇亭之戰,是使蜀漢的劉氏政權元氣大傷的一戰,也是蜀漢走下坡路的轉折點。在這一決定生死存亡的戰鬥中,雙方將領對於進與退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應用,產生了不同的效果,頗有啟示意義。
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勸諫,親自率兵75萬大舉伐吳。初戰階段,蜀軍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直至猇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百餘裏,江東朝野震驚,人人“膽裂”。蜀漢在政治和軍事上贏得了不少主動,東吳被迫再次提出議和,並作出退讓。倘若此時劉備頭腦清醒,乘機停止進攻,同東吳談判,完全可以借助軍事威懾,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劉備被初戰勝利衝昏了頭,被國恨家仇蒙住了心,執意堅持進攻,長驅直入,加上諸多決策失誤,非但沒能滅吳,反被東吳的年輕將領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丟盔棄甲,大敗而歸。
與此相反,陸遜大勝劉備後,乘勝反攻,追擊蜀軍,但是當他在白帝城外遇到諸葛亮布下的“八陣圖”時,便罷兵不追了。因他料到曹丕可能乘其追擊蜀軍後方空虛之機搞背後偷襲。果然,撤兵不到兩天,魏軍三路人馬已到吳城了。陸遜見好就收,沒有貿然入川,避免了劉備猇亭悲劇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