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很在意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職權,結果是他們使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成效。
如果一個管理者隻強調自己的權力,那麼不管他的頭銜與職位多高,他也隻是個“低級”管理者而已。相反,如果他重視貢獻,那麼不管他的職位多低,他實際上就是“高級”管理者。這是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業績負責,他所做的工作符合“最高管理層”的實際含義。
事實上機會往往青睞那些勇於付出的人。一個年輕員工在很短時間內便晉升為公司的管理人員。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這樣回答:“我在試用期的時候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其他人都回家了,而老板卻常常留在辦公室裏工作到很晚。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一些東西,於是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裏,處理一些業務方麵的工作,同時給老板提供一些幫助。
“沒有人要求我留下來,而且我的行為還遭到一些同事的非議,但我還是堅持這樣做下來。因為我認為我是對的……我和老板配合得很默契,他也逐漸形成了招呼我幫忙的習慣……”就這樣,這個年輕員工學到了很多新技能,並贏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賞識,進而獲得了加薪升職的機會。
如果你能勇於付出且樂於付出,如果你能用“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態度完成企業交給你的每一項工作,企業自然會信任你、賞識你,並將更重要的工作交給你去完成。而你也會因此掌握更多的經驗,擁有更強的個人能力,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晉升機會。
貢獻永遠與收獲成正比。也許投入無法立刻得到回報,但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強調貢獻就會使效率不斷提高。如果隻會抱怨,不良情緒自然會影響工作效率,以至難以成就職場的輝煌。
(第339堂)對貢獻越重視越容易提升績效。
管理箴言。
對貢獻的重視程度是提升績效的關鍵。
“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是寫在《聯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這個手冊中,還特別說明:這個理念是聯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後開始格外強調的。聯想為什麼會著重強調這一理念呢?原來這一理念的提出,源自聯想的創始人柳傳誌早年創業的一段經曆。
在一次電視節目中,柳傳誌沉重地告訴大家:聯想剛剛成立時,隻有幾十萬元,卻由於輕信他人,被騙走了一大半。而且,騙他們的人,還不是一般人,而是某個部門的幹部。這一來,公司元氣大傷,甚至某些員工要去賣蔬菜來挽回損失。
毫無疑問,處在創業階段的聯想,大家都有為事業拚命的幹勁和熱情。但是,光有幹勁和熱情,並不能保證財富的增加與事業的成功,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還可能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當時就那麼一點資金,如果不能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產!這時,隻是強調繁忙、勤奮、賣命、辛苦等,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經過了這一教訓,聯想後來做事不僅越來越冷靜、踏實,而且特別重視策略、方法。聯想從成立到如今已經27年。這27年,它已經從隻有幾個“下海”的知識分子的小公司,變為一家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企業。它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發展,毫無疑問與這個核心理念密切相關。
業績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一位曾在外企供職多年的人力資源總監頗有感觸地說:“所有企業的管理者和老板,隻認一樣東西,就是業績。老板給我高薪,憑什麼呢?最根本的就是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場上產生多大的業績。”現在就是一個以業績論英雄的時代。管理者不僅要以業績為導向考核下屬,更要強化自己的績效。不問績效的“老黃牛”時代已經過去了,企業更需要插上效益翅膀的“老黃牛”。
(第340堂)重視貢獻,突破自我限製。
管理箴言。
“我能貢獻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要找出管理者尚未運用到的潛能。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當管理者提出“我能貢獻什麼”這個問題時,實際上就是在促使自己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即使目前已經擁有了卓越的成績,但如能進一步激發潛能,未來的成就將更為耀眼。
1961年,韋爾奇已經作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在GE工作一年了,他的年薪是10 500美元。這時候,韋爾奇的頂頭上司伯特·科普蘭給他漲了1 000美元。韋爾奇覺得還不錯,他以為這是公司對有貢獻的人的獎賞,他看到了自身的價值。但他很快發現,和他同一辦公室的四個人薪水居然完全一樣。
他有無數的理由認為,他應該比其他人掙得多。韋爾奇找到了伯特·科普蘭,得到的解釋是這是公司預先確定好的標準的工資浮動。韋爾奇一天比一天委靡不振,終日牢騷滿腹,無心工作。
一天,科普蘭的上司、時任GE新化學開發部主管的年輕的魯本·加托夫,將韋爾奇叫到自己的辦公室。他語重心長地對韋爾奇說:“你來GE雖然隻有一年時間,但我很欣賞你的才華與工作熱情。韋爾奇,以後的路還長著呢,對你個人而言,整日抱怨,無心工作,隻會浪費GE這個大舞台,難道你不希望有一天站到這個大舞台的中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