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掀起創業活動浪潮,人們從事創業管理研究的熱情持續高漲,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和專家都對創業領域的學術問題表現出了極大興趣,運用各自學科領域的理論和學說研究創業問題。而在有關創業的學術問題中,針對創業可否管理,創業管理與一般管理的關係及創業如何管理等問題存有較大分歧。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H。Stevenson教授等認為創業管理是創業與戰略管理的結合(intersection),主張用“創業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這一詞彙作為這一交叉領域的學術術語,並堅持認為創業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方式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期,英國學者David Storey教授等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創業管理與行政管理(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正從互補關係轉為替代關係;21世紀初期,戰略管理研究專家Michael Steven等人認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在創業管理與行政管理之間取得平衡(trade-off),但問題往往變成了用行政管理的標準衡量創業管理,結果富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往往被評價為“管理”得很糟糕,因此需要將創業管理從行政管理中分離出來;Duane Ireland等認為創業管理應該融合到戰略管理中,沒有必要獨立出來。因此,對於創業能否管理、創業管理與一般管理的關係,以及創業如何管理等主題,也就是創業管理能否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範式問題,將成為本研究的重點和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
1.1.1 研究背景
1.1.1.1 創業活動因應環境劇烈變化而持續增強
環境劇變創造了大量的創業機會,刺激了人們創業和創新的欲望和行為。創業活動增強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麵外部環境的變化。
第一,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技術取得了革命性的變化,以信息技術、通信和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出現及其快速產業化,一方麵縮短了時空距離,提高了速度和效率。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各種管理信息係統軟件,並與現代化的運輸手段和基礎設施相結合,企業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零庫存、即時生產、柔性製造;同時,通過使用計算機技術,大大減輕了過去由人承擔的工作量,工作效率、產品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管理成本大為降低;新技術還降低了行業的進入門檻,小企業、新建企業取得了與大公司“同台”競爭的平等機會;另一方麵,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產生了大量新產品和新市場,帶來了巨大商機,促使人們創辦各類新事業,創造了眾多發展機會,如基於Internet的網上交易企業的快速興起和發展,中小型高科技企業雨後春筍般的創立都源於此。這也給後起的發展中國家企業追趕發達國家先進企業以前所未有的機遇。像海爾集團公司這樣的國內優秀企業正利用互聯網,利用新經濟帶來的機會,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國外大公司很長時間內才能完成的過程。過去,企業的生產決定顧客的需求,企業生產什麼,消費者就使用什麼;互聯網條件下則是顧客選擇企業,誰最早滿足顧客的需求,誰就有可能獲勝。在新經濟時代,快速響應和快速行動成為企業競爭的優勢。傑裏·約拉姆·溫德(Jerry Yoram Wind)和赫雷米·邁因(Jeremy Main)概括了21世紀信息技術使企業特別領先的五個方麵,即:提高效率和擴大經營規模,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創建新企業,更牢固地鎖定客戶,徹底改變新型公司甚至傳統型公司的性質。所有這些變化已明顯不同於工業時代(或機器時代)的經營環境,需要尋求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第二,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與技術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快速飛躍緊密相連的是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依靠傳真機、計算機、調製解調器、移動電話、互聯網、內聯網,以及各國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管製的放鬆、對外開放程度提高,貿易保護主義等在世界範圍內不同程度的減弱,使得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國本地企業紛紛在國外成立分公司,建立合資或獨資企業,收購兼並、或建立戰略聯盟,實現全球範圍的采購、生產和銷售,開始從區域性公司、多國公司轉變為全球性公司。企業規模小已不再是它們參與國際競爭的障礙。溫德等認為,對大多數公司來說,除了全球化道路別無選擇。如果銷售額達到5億美元還沒有跨國經營,或成為跨國公司,這樣的企業也許早就不存在,或者生存不了多久。由於通訊在世界範圍內暢通無阻,在一地經營的公司可以像一家全球性公司那樣行事。而且,由30億人的新生力量加入競爭的行列,即弗裏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的,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拉美和中亞國家等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可以更加平等地和水平地開展競爭和合作,不必出門就可以加入競爭。對於中國企業,隨著加入WTO過渡期的即將結束,那種“國外大公司占領城市市場,我們占據農村市場或小市場”的天真幻想行將破滅;而另一方麵,國外市場針對中國企業的各種非關稅壁壘高築,使得靠低價占領國外市場的做法越來越難以行得通,而可行的選擇之一是到國外建立工廠和企業,在本土之外從事創業活動,這更需要提高企業的創業、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應對複雜動態環境的本領。
第三,消費需求日趨個性化。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不再用當地標準,而是運用更大範圍的更高標準,比如用國際同類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標準來衡量。因此,即使作為在本地經營的公司,也應該認識到自己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全球消費者都開始期望享受質量更高的產品和速度更快的服務。而且由於人們的期望值提高,即使產品和服務質量並沒有下降,人們也越來越對花錢買來的產品或服務不滿意。因為一方麵消費者開始把產品和服務看做是無缺陷的,產品質量已不再是一個需要刻意關注的問題,因此,企業要在市場上生存,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成為先決條件;另一方麵,消費者有了更多需求,他們考慮的並不隻是對產品本身的感受,還包括對企業整體的感受。對消費者來說,人們購買商品和服務是為了解決問題,需要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產品本身。因此,需要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出售產品或服務。這就促使企業超越產品和服務質量,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加大創新力度,真正為實現消費個性化需求服務。個性化服務要求企業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宗旨的新理念,需要對現有的經營活動和組織方式進行改變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