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社會處於轉型時期。我們正處於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德魯克稱之為創業經濟時代,約翰遜比作為夢想社會,拜格雷夫(William D。Bygrave)認為是企業家創業的時代。盡管說法各異,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過去相比有顯著變化,目前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新興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集中表現為新舊事物交替不斷、各種矛盾衝突日益加劇的特征。自1980年以來的20多年裏,創業者們和創新者們已徹底改變了美國和世界經濟。社會轉型的原因很複雜,既有技術、經濟和消費者需求等方麵的誘因,也有政治(包括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東亞社會主義陣營的改革、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私有化運動)以及文化(多元文化交融)的相互作用。從創造就業機會到變革創新,從創建全新企業到形成風險資本,從競爭力和生產力到私有化和非營利帶來的社會變革,創業的領導者們和創業過程已經並將繼續改變美國和全世界的經濟。
與世界幾乎同步,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方麵私營經濟、個體經濟大量湧現並飛速發展,另一方麵國有企業不斷改製、整合、重組,也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不斷演進,國內多種所有製形式、多類經濟性質的企業相互競爭並釋放出了巨大能量,使得中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被稱為“中國經濟奇跡”。如何解釋中國在80年代以來取得的每年保持平均9%和從1992年開始幾乎每年以兩位數增長的令世人注目的經濟成就?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闡釋。馬克斯·布瓦索等認為,體製的“現代化”並不能直接導致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奇跡是由於國有體製向地方分權的演化導致的一種獨特的製度形式——網絡資本主義的結果。張軍從製度與企業家精神的關係方麵分析,認為來自民間的、體製外的企業家精神(先是鄉鎮企業,後是私營經濟),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風險資本的興起,法律的完善等因素,也導致創業活動的增加。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全球創業觀察)2002中國報告研究顯示,創業活動的增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創業者將經濟資源帶到創業活動中;二是新興企業為社會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三是創業活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GEM中國報告發現,創業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中國創業活動活躍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創業活動活躍的地區即為經濟增長快的地區。例如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的創業活動明顯高於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地區。不同經濟性質企業的創業活動也對經濟活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1997至2001年,創業相對不活躍的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和聯營單位淨減少5343萬個工作機會,而創業活躍的公司、股份合作單位和私營企業(不包括農村私營企業所提供的淨就業機會)共提供了1407萬個新增就業機會,其中,公司製企業創造的淨就業機會為477萬個,私營企業創造的新增就業機會達到907萬個。這與美國的情形相似。在1993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內,美國5%的年輕、快速成長型公司創造了800萬個就業機會中的77%,而此類公司中的15%又創造了其中94%的就業機會。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製度、文化、技術等方麵的深刻變革,刺激了創業活動的頻繁開展,增強了社會和經濟的生機和活力。
以上環境變化的直接結果是,一方麵競爭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限於本地企業、本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必須麵對全球企業展開競爭;另一方麵,環境劇變引致了巨大的創業和創新機會,這些機會對大企業、小企業以及新企業是均等的,關鍵看企業識別和把握機會,以及將機會轉化為創造價值的能力。
1.1.1.2 傳統管理遭遇嚴重挑戰與創業管理麵對現實需求
大公司主導的傳統管理範式受到了挑戰。20世紀80年代之前,企業管理以大公司為核心,是大公司主導的管理範式。但80年代以後,舊的管理範式受到了嚴重挑戰。傑弗裏·蒂蒙斯(Jeffry Timmons)在1990年末出版的《新企業創建》(New Venture Creation)一書中認為,直到最近,大眾出版界和媒體都普遍認為,占支配地位的大型公司是美國經濟強盛的關鍵,因為在“二戰”後的全球性賣方市場情況下,這些公司確實變成了企業巨人,並且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們似乎一直不存在競爭對手,新公司根本不可能戰勝它們。但70年代後發生的一些大事動搖了人們對“全能式”大公司的信念,加爾布雷斯曾經預言“大公司不會虧損”,而美國工業企業在1982年的經濟衰退中,最大10家企業中有8家、最大200家企業中有21家在年終出現虧損。阿瑪爾·畢海德(Amar Bhide)認為大公司的就業已經飽和。
1980年以來,那些長盛不衰的大公司輕而易舉地被擊潰,大公司迫切需要創新和創業精神,但這與傳統的“公司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發生了衝突和矛盾。
小企業、新創建企業由於存在管理上的障礙而不能長久。那些小的、新的創業型(企業家型)企業在為社會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為社會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因存在管理障礙而以非常高的死亡率周而複始地循環著,如中國中小企業的壽命隻有2.9年。德魯克認為,在所有情況中都存在著一種規律,稱為“企業家管理”(即創業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企業家管理需要采取與已有企業(established companies)不同的管理方式。但是與已有企業一樣,它需要係統化、有目的的管理。無論是完善的大型機構還是白手起家的個體經營者,企業家管理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對現有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除非具備創業能力,否則很難在這個變幻莫測和創新的時代幸存下來。
用管理已有企業的傳統方法管理大公司的新事業並不能奏效。不僅用行政管理的標準衡量創業管理會得出“富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往往‘管理’得很糟糕”的結論,而且人們慣常用行政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富有創業精神的企業也導致很糟糕的結果。對於企業多元化的價值判斷,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在實踐中都能找到支持或不支持多元化的證據。從企業發展的曆史看,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隻經營一種產品,固守一個行業,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比如家電行業某些產品的生命周期僅有半年,使得過去那種專注於一種產品或一類產品而幾十年保持不變的狀況不複存在,企業的發展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成功地實施多元化經營,即能否成功地持續開發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成功地管理新事業。對新事業,用管理傳統業務或已有業務的方式來管理,結果造成新事業還沒有長大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許多企業新建項目的失敗往往緣於此。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CIO王曉岩認為實施ERP成功的首要前提,是企業“一把手”要重視,一把手要對信息化建設堅定信心,清楚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要解決什麼問題,提供資源上的保障,以及整個企業意識上的轉變。無論上ERP項目,還是創建一個新事業,都需要轉變觀念,用新的方式和方法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