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新形勢下,麵對競爭激烈程度的加劇,設計規則模塊化和變革加速,企業既要創造滿足原有需求的新方法,又要創造新的需求,以便“在今天就建立明天的商機”,為此“它們必須進行創業管理”。
1.1.1.3 創業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汲取其他學科的營養
創業管理的思維方式幾乎影響到所有企業,創業管理理論難以完全獨立於其他理論,特別是一般管理和戰略管理理論之外,需要汲取它們的“營養”,形成、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論,並指導創業實踐活動。
創業實踐活動由來已久,但真正引起理論界的關注始於18世紀末期。Richard Cantillon等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家在不知道消費者願意為其最終產品付多少錢的情況下就承諾購買生產要素。這一投機與風險承擔(不是套利)的鏈條正是市場體係的關鍵所在。而後來的其他經濟學家,如薩伊(Jean-Baptise Say)、熊彼特(Joseph Schumpter)、奈特(Frank Knight)以及科茲納(Israel Kirzner)等分別從協調、創新、不確定性、套利等角度賦予企業家協調者、創新者、不確定性承擔者和套利者等經濟職能角色。他們研究創業主要是從經濟職能視角,而非定義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熊彼特認為創業家都是那些執行改革或革新生產製度的人,隻要一直執行這一職能,他們就是創業者。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從企業家的個性特征,側重研究誰是企業家;“甄別”哪些人是企業家,哪些人不是。這種研究並不能得出有益的結論。William Gartner認為,企業家的個性特征是創業行為的補充,企業家研究應該集中在他做了什麼,而不應問誰是企業家。拿選拔棒球運動員做比喻,挑選棒球運動員不是看他有多高、多重,而要看他作為一個棒球運動員應該有的奔跑、投球、傳球、接球、擊球、滑壘等行為表現。
對創業管理關注最多的是一般管理和戰略管理等領域的專家教授。他們強調創業行為研究,側重於過程的探索。Stevenson認為,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在研究“如何”(“How-to”)的問題。比如,從對小企業的作用到對企業創建、風險投資等的研究;以及許多關於少數成功創建和運營企業的實際的、功能性的(Functional)研究;也有集中於創業者如何行動的研究;以及創業型企業戰略形成的研究。這一領域還有兩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是關於新建企業經不同階段的生命周期及創業者在企業成熟時所遇到問題的研究;二是關於預見新創建企業成功因素的研究。
Stevenson強調針對“如何”(“How”)的研究是最適合商學院的,因為它重在理解真實的管理實踐。Gartner等學者繼承了熊彼特的觀點,認為不管是哪一種類型,一個人隻有當他實際上“實現新組合”時才是企業家;一旦當他建立起新企業以後,也就是當他安定下經營這個企業,就像其他人經營他們的企業一樣時,他就失去了企業家這種資格,因而強調企業家職能是不能繼承的;Gartner還認為創業就是創建新組織,當組織創建階段結束後,創業也就結束。菲利普·威克漢姆(Philip Wickham)等認為企業家管理就是戰略管理。Ireland等學者認為在當今日益增強的國際競爭中,許多企業通過采取創業行為追尋創業機會來實現其戰略目標,因此應將創業行為與戰略管理行為整合起來,以提高企業成長和創造財富的能力。
綜上所述,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亦或管理學家,都對創業研究做了大量工作:都強調了創業研究的重要性;但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經濟學家關心創業結果;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則關心企業家的個人特征,關注企業家為什麼要創業,什麼樣的企業家才能創業成功;而管理學家則強調深入研究企業家如何創業,如何將創意、機會轉變為事業的成功,如何將“可能”轉變為“現實”。因此,創業管理研究需要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創業者如何行動,以揭開創業管理的“黑箱”。
1.1.2 研究問題
綜上所述,創業管理的研究以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戰略管理等理論作為基礎。但以往的研究往往把創業放在狹窄的範圍,偏重創業的認知、態度等方麵,如創業導向的研究,而真正從創業如何管理的角度進行研究的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試圖從管理視角研究創業的管理主題,集中探討以下幾方麵的關鍵問題:
第一,創業管理與創業導向、創業強度、創業範式的關係是什麼;
第二,創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戰略管理之間是否存在及存在何種內在邏輯關係;
第三,其內在邏輯關係的組織基礎及運行機理是什麼;
第四,新事業管理及與同一個企業內部已有事業管理如何平衡與協調;
第五,如何實現對創業活動的控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