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創業管理及其概念模型(1 / 3)

進行創業管理理論研究,首先需要清楚界定創業管理這一概念,但目前學術界認識還不統一,因而也就形成了關於創業管理的眾多不同的概念、框架和模型。本章對創業管理的主要概念和模型進行梳理,同時從過程角度和動態視角,結合對一些經典的企業成長模型的回顧,真正從本質上去把握和認識創業管理。而一般管理與創業管理之間的內在聯係,需要從其發展淵源去審視,這也是本章研究的內容之一。

1983年,來自理論界的學者和實踐界的企業家聚會美國哈佛商學院,就創業及創業管理問題進行了研討。在這次會議上,Stevenson提交了一篇“創業視角研究”的論文,提出創業管理進入了“如何創業”而不是“誰是創業者”和“什麼是創業”的創業管理研究時代,強調創業研究應從側重企業家和創業活動對經濟作用的宏觀層麵研究,逐步轉向關注創業行為及創業如何管理的微觀層次的探索。

2.1.1 創業管理概念的提出及內涵

2.1.1.1 創業管理研究的發端

創業活動由來已久,但真正將創業作為微觀的行為過程來研究,隻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真正開始。除了Stevenson的研究之外,幾乎同一時期,德魯克也提出了創業可管理的觀點。在1985年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一書中,德魯克使用了創業管理的概念。對於“創業管理”術語,英文中主要使用“Entrepreneurship”和“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兩個詞組。前一詞語外延寬泛,包括創業、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創業管理、創業行為、創業活動等多種含義;而後一種說法的外延則相對狹窄,是指創業行為和創業過程可以並且能夠管理之意。

2.1.1.2 創業管理的含義

對於創業管理的內涵,學者們從不同視角給出了不同的定義。通過整理,我們歸納為以下六種基本解釋:

(1)創業管理是企業家與管理的結合。在德魯克的論述中,“企業家管理”或“創業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是“創業”(Entrepreneurship)與“管理”(Management)的合成。他認為,大企業、非營利機構以及新企業都需要創業管理。大企業知道如何管理,但是它有必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企業家,學習如何創新。同樣,非營利性公共服務機構也麵臨創業管理的問題。而新起家的企業則必須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企業家,學習如何創新,除此之外,它還需要學會管理。但不同類型組織創業管理的重點有所不同。對於現有企業來說(無論是營利性企業還是公共服務性機構),“企業家管理”的中心詞是“企業家的”。對於新企業來說,中心詞是“管理”。在現有企業中,既有的東西成為企業家精神的主要障礙;而在新企業中,主要障礙是什麼都沒有。由此可以看出,在德魯克的論述中,老的、大的企業“富有”“管理”,但缺乏“企業家精神”,而新的、小的企業,則既需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企業家”,同時又要“學會管理”。將“企業家”(或“創業”)與“管理”結合起來,就成為企業家管理或創業管理。

(2)創業管理是公司創業與公司管理的結合。Karl H。Vesper等學者認為創業與公司管理(或企業管理)截然不同,Stevenson和Jarilo則在1990年發表的“創業管理:一個創業的範式”論文中,認為有必要在創業領域(the fields of entrepreneurship)與公司管理(或企業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之間建立起清晰的聯係。創業管理研究的是創業“原因”和“結果”之間的創業家的“管理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不同於傳統管理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有著不同的控製要求和績效體係。在Stevenson和Jarilo的分析中,側重於已有公司或大公司如何實現創業管理。在這裏,創業管理被強調為企業管理方式的一種新形式。

(3)創業管理是戰略管理與創業的結合。Diana L。Day在1992年的一篇論文中,從戰略管理與創業結合的角度,認為創業管理是創業與戰略管理之間的交叉。Day將創業管理定義為,與新企業的創建以及利用新資源或是資源重新配置進行創新開發有關的所有管理行為和決策,而不論這種行為是發生在新企業還是已有的大型企業中。她還提出了一個延伸框架,將戰略管理與創業相關的一般管理,比如競爭戰略(創造條件、領先優勢、進入戰略)、公司戰略(關於成長和成長階段、多樣化、風險模式)、戰略計劃(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作用、風險——回報關係、革新過程)以及一般管理(領導模式、高層領導團隊、持續計劃)的理論在內的具體的課題都包括進來。

(4)創業管理是一種管理係統和管理哲學。Raphael H。Amit等學者認為,創業管理是一種授權組織成員使之像企業家那樣思考和行動的係統(system);同時創業管理也是一種管理哲學,這種管理哲學能促進企業戰略的敏捷、柔性、創造力和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