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創業管理及其概念模型(2 / 3)

(5)創業管理是創業的精神層麵和實質層麵的結合。中國台灣創業管理研究專家劉常勇教授認為創業精神或創業管理(Entrepreneurship),包含兩方麵含義,一是精神層麵,代表一種“以創新為基礎的做事與思考方式”,二是實質層麵,代表一種“發覺機會,組織資源建立新公司,進而提供市場新的價值”。他認為創業管理的關鍵在於創業過程能否“將新事物帶入現存的市場活動中”,包括新產品或服務、新的管理製度、新的流程等。在創業管理的“實質層麵”,劉常勇沿襲了熊彼特、德魯克等大師們側重於創新思想的創業管理。

(6)創業管理是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張玉利教授強調創業管理應當成為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認為創業的本質特征體現在機會導向、創造性地整合資源、價值創造、超前行動,以及創新與變革等五個方麵。

其他類似的觀點,如國內學者張映紅博士認為,創業管理是與傳統管理不一樣的管理模式,是公司管理(層)表現出的培養公司創業活動的行為,是一種管理哲學,其主要目標是在組織內部各層麵發展像創業者那樣思考和行動的人們。

盡管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創業管理的概念,綜上所述,有以下幾點基本取得共識:

(1)創業管理是不同於一般管理的一種新的管理方式;

(2)創業管理不僅是企業家(創業家)所具有的,也是一般人應該具備的一種思維方式;

(3)創業管理是一種以把握機會為主導的、創建新事業以及管理新事業成長的行為過程;

(4)創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有內在的關聯,很難割裂開來。

因此,我們將創業管理概括為,它是一種促使人們像企業家那樣思考和行動的管理係統,是一種把握機會並創造新價值的行為過程。創業管理並不局限於某一單獨類型企業,它適用於一切組織,包括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老的、大的企業與新的、小的企業。而本研究側重於已有大企業的創業管理行為。

2.1.2 創業管理的概念模型

由於缺少一個統一的創業管理的理論框架,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模型或理論框架,其中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2.1.2.1 Gartner的創業管理模型

Gartner於1985年提出了“描述新企業創立現象的理論框架”。之前研究者大都從某一方麵研究創業者、新創企業與非創業者、非新創企業之間存在的差異。而Gartner則認為描述創業現象的理論框架應該是多維度的,需要有多個關鍵變量進行分析。為此,他整合了以往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個多要素的整合模型,包括人、組織、環境、企業創立過程等四大類要素,而每一要素又包含數個甚至數十個維度的較為龐雜的創業管理模型。

2.1.2.2 蒂蒙斯的創業管理模型

蒂蒙斯通過多年的研究,構建了機會——資源——創業團隊模型架構。他認為,創業機會是整個過程的起點,在啟動創業活動時期,真正的機會比創業團隊、創業資源更重要。隨著創業過程的展開,其重點也相應發生變化,這一模型強調三項因素的匹配與平衡,創業過程實際上是三項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平衡與平衡之間協調。

2.1.2.3 Shane和Venkataraman的創業管理模型

Scott Shane和Sankaran Venkataraman明確提出,盡管對新企業創立過程進行解釋是創業研究非常重要的內容,但由於創業並不等於新組織的創造,創業研究的核心問題並不是創建新企業。Shane和Venkataraman提出了基於機會的發現、評價和開發利用,並創造商品和服務這一理論研究框架。即:創造商品和服務的機會為什麼,在什麼時間,如何開始存在?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為什麼,在什麼時間,怎樣發現和利用這些機會?不同的行為模式為什麼,在什麼時間,怎樣利用創業機會?兩位學者認為,這一理論框架結構的特點在於:采用非均衡的方法,即不同於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均衡方法。在均衡發展的模型中,創業機會或者不存在,或者假定在人群中隨機分布;新組織創建並不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創業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新組織創造;完善了社會學和經濟學的人口因素對創建企業影響的研究。

Shane和Venkataraman的這一理論框架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肯定,如Gartner運用Low和Macmillan1988年提出的六方麵分析框架,即目的、理論視角、焦點、分析層次、時間結構和方法論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邱瓊博士也充分肯定了這一模型框架。

2.1.2.4 Busenitz等人的理論框架

Lowell W。Busenitz等人通過對1985~1999年的創業研究的重要文獻進行分析後,提出了包括創業機會、創業者(創業團隊)、組織方式和環境的理論框架。在這一框架中,機會是在市場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演化產生的;創業者和創業團隊因素強調的是創業者和創業團隊的特征,與人力資本、智力資本發展有關的動態過程,不同類型的創業者以及創業者與非創業者之間的比較;組織方式包括管理實踐、資源的獲取和利用、企業製度、戰略和結構的發展,這些工作使得被發現的機會轉化為可見的產品或服務;環境因素則關注新創企業的比例,促進或阻礙創業活動發展的文化、經濟或市場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