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創業管理及其概念模型(3 / 3)

2.1.2.5 Chirstian的概念模型

Bruyat Chirstian認為創業管理的整個焦點應該放在創業家與新事業(New Venture)之間的互動,所以他提出來的創業管理模式主要為創業家與新事業兩個要素。由於Chirstian的模型主要強調創業家與新事業的互動關係,因此他將如何創立新事業,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創業過程管理,以及影響創業活動的外部環境網絡等三個主題,作為創業管理的核心問題。

2.1.2.6 Stevenson的創業管理概念模型

Stevenson1983年提出了創業型組織的六個方麵的行為特征,即:追尋機會,快速承諾和變革意願,分階段的進程承諾,利用他人資源,通過關係網絡進行管理,以及基於價值創造基礎上的回報。

Stevenson在其後來的文章和著作中對他的這一思想和觀點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在1985年“創業的核心”一文,他對創業管理進行了剖析。文章通過提出和回答下列問題:機會在哪,我怎樣才能抓住它,我需要什麼資源,我怎樣才能獲得控製它們的權力,最好的結構是什麼等,並從這些方麵描述創業管理型思維方式。開發了對於各種類型企業創業管理“關鍵方麵”的分析框架。用這一框架給出激勵創業精神的一些建議:如確定創業精神的障礙,個人創業風險降到最低,利用任何可用的資源,使補償製度與不同情況相適應。

對於以上六種創業管理的概念模型,我們認為這些模型各有優缺點。Gartner的理論框架的特點是比較全麵地將創業領域的一些研究問題歸類。這一框架的形式比較簡單,變量相對全麵但較龐雜,還不能反映出創業管理的本質特征。Timmons模型關注的是創業過程,最大特點在於強調動態平衡,能夠解釋在不同階段創業要素的作用問題,在失衡中不斷達到平衡。但對於機會出售這樣的創業開發利用行為還不能涵蓋。

Chirstian模型所強調的創業家與新事業的互動,其內涵可用Timmons模型的機會——資源——團隊三要素的互動關係加以說明。而Timmons模型強調創業係統的動態平衡問題,在Chirstian模型則是以重視創業過程管理來表現。這兩個模型都強調外部環境因素,由於創業所需的機會、資源、團隊都需要經由外部的市場網絡、資本網絡、人際網絡來獲取,因此認識創業的市場環境,發展創業的網絡關係,對於創業成功必然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Chirstian模型與Timmons模型同樣重視創業家的功能,視創業家為創業活動的動力。但Chirstian的模型所強調創業家與新事業互動的能力,Timmons模型強調“創業家隨著環境變遷而動態調整創業模式的能力”,都與人的性格特質的關聯性不高,說明創業家的能力確實可以經由有係統的創業管理教育加以培育。

Shane和Venkataraman的理論框架認為創業機會是研究的核心問題,但結構過於簡單,創業關鍵要素之間關係不夠明晰,且對這一框架的延續性研究相對較難。

Busenitz等提出的理論框架建立在對過去的創業研究梳理的基礎上,研究了四類因素之間的交叉和融合關係。但由於研究的樣本是1985至1999年有關雜誌發表的論文,比如所研究論文中涉及創業機會的隻有一篇論文,研究內容不夠全麵、完整,因為真正對創業進行集中研究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後。

Stevenson的創業管理模型是最為具體的一個模型,他從追尋機會、快速承諾等六方麵,將管理行為區分為兩極,一極是行政管理的受托人的角色,一極是企業家的角色。通過對比發現兩種行為之間的巨大差異。而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的行為是居於兩端之間。而且,這一模型更好地將創業的主體、創業機會、創業戰略、創業評價和創業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創業管理理論研究的一塊基石。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在研究創業管理已有的模型中,包含了創業管理的關鍵要素,即創業者、創業環境、創業機會、資源、組織、戰略、文化等不可或缺的方麵,但僅僅這些因素還不夠,還必須考慮時間因素,或從過程的角度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創業僅僅看成是一種創辦新企業的行為,應該是創辦新事業和持續發揮創業精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要有一些創建新企業的方法之外,還必須與現有企業的管理方法結合起來,取得一種平衡狀態。進一步分析,創業管理不應該也不可能割裂與現有管理方式的聯係,要在創建新事業,管理和發展新事業的過程中達到有機的協調。因此,過程的觀點不應該忽視,我們需要從企業的成長過程來認識創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