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son認為創業過程和行為研究有兩個重要的方麵需要引起注意,其中之一是涉及新企業經曆的不同階段的生命周期和成熟企業麵臨問題的研究。而葛雷納和愛迪思等的企業成長理論對創業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2.1 幾種重要的企業成長模型
對企業從成長階段或生命周期進行的研究,我們認為比較重要的有葛雷納的五階段企業成長模型,愛迪思的十階段企業生命周期模型,Covin和Slevin的循環模型,以及國內學者邱昭良提出的成長五動力模型。這些模型的共同特點都是將企業看做“生命體”,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達到“頂峰”時,或盛極而衰,或轉型複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
2.2.1.1 葛雷納的五階段企業成長模型
哈佛大學教授拉瑞·葛雷納(Learry E。Greiner)早在1972年就提出了企業成長五階段模型。
這一模型主要描述企業成長過程中演進(evolution)與劇變(revolution)的辯證關係。葛雷納通過研究發現,企業成長取決於組織存續時間、組織規模、演進期、劇變期和行業增長率。每一演進期表現出的特征往往成為企業為取得成長而使用的主要管理方式;而每一劇變期的特征一般成為企業為保持成長所必須解決的主要管理問題。葛雷納從企業自身演進和劇變的視角來把握企業的成長規律,強調了企業管理的內在矛盾導致企業不斷發生革命性變革,從而導致企業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躍進和提升。因此,在企業的一個成長階段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成為下一個成長階段的障礙,並導致企業成長的危機出現。每一劇變期出現的危機無法再用傳統的管理方法解決,隻有在實施某些特定的解決方案後才能宣告結束。
2.2.1.2 邱昭良的企業成長五種驅動力模型
國內學者邱昭良在葛雷納等人的成長階段模型基礎上,構建了企業成長的五種驅動力模型。
邱昭良從企業發展的動力角度將企業成長曆程劃分為機會驅動、業務驅動、管理驅動(又分為兩個階段)以及創新驅動等五個階段。他認為企業在每個階段都會遇到成長“天花板”和潛在危機,需要不同的驅動力量來引領企業渡過難關,不斷挑戰成長的極限。
2.2.1.3 Covin和Slevin的循環模型
Jeffrey G。Covin和Dennis P。Slevin於1990年提出了組織的管理風格和組織結構之間的匹配關係。
他們認為組織的有機結構與側重創業的良好匹配有助於創建創業型企業(單元1的情形)。而保守型的管理與機械式的組織結構具有更好的匹配關係,產生了有效率的官僚組織(單元3的情形);當結構和管理方式出現不協調時,組織便出現了單元2和單元4的問題。圖中的1單元為起點,也就是公司創建開始可能具有非常強的創業精神,但隨著企業的不斷成長,產生了控製、程序製度化和增加等級的需要,這意味著公司從1單元轉到3單元。與此同時,組織產生一種不能停滯而支持持續探索、尋找新的創意和進行創新的想法,這意味著又回到了單元1中。如此循環往複,保持著組織的延續和發展。而那些無法順利轉換的公司,就可能落入單元2或單元4中。當外部環境促使其進行創業時,結構上往往隻是做了一些形式上的變動,本質上還是機械式的。因此,需要同時進行組織結構和管理風格上的變化,即重新設計組織結構時同時鼓勵創業行為作為組織的一個明確目標。
2.2.1.4 愛迪思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
愛迪思根據多年的研究,將企業比作一個生命體,把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自孕育到成熟,直至死亡的十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