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幾種模型,分別從企業成長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企業具有“類生命”特征,即具有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種周期性變化規律。但他們也認為企業並不必然走向滅亡,那些在企業走向衰退之前成功轉型或變革創新的企業,往往能實現“基業長青”。
2.2.2 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管理的側重點
在以上幾種模型中,葛雷納的五階段企業成長模型和邱昭良的成長五動力驅動模型都比較清楚地描述了企業成長階段不同,其管理重點也不相同和葛雷納主要從一般管理構成要素和管理職能角度進行分析,即從管理的重點和目標、組織結構、管理風格、控製體係、報酬體係等方麵入手。葛雷納認為企業成長的五個階段相對應於管理的五個方麵的目標:即生產和推銷,經營效率,市場擴張,組織整固,解決問題和創新;而在領導的管理風格上,認為相應地采取個人主義和創業精神的、指導型、授權型、監督型和參與型。
邱昭良在葛雷納分析的基礎上,加入了企業成長的動力研究,認為在企業成長的五個不同階段分別對應於不同的動機和驅動,即初創階段的成長來自“機會驅動”,快速發展階段是由於“業務驅動”,規範管理和管理變革階段來自“管理驅動”,重生階段是由於“創新驅動”的結果。
與以上兩種分析不同,愛迪思認為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並不是單一的職能在發揮作用,而是由四種不同管理職能同時發揮作用。愛迪思將這四種職能區分為PAEI,即執行(P)、行政管理(A)、創業精神(E)和整合(I),企業的成長過程就是這四種職能此消彼長的過程。這四種職能所起的作用不同,它們既相互對抗,又互相依存,共同構成了企業生命周期得以延續的內在運行機製。執行帶給企業的是短期的效果,而行政管理帶給企業的是短期的效率;創業精神和創業管理則帶給企業長期效果,整合帶來了長期效率。
愛迪思的分析突破了單純從一般管理職能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角度研究企業成長的局限性,將一般管理職能與創業管理、戰略管理結合起來,從整體上,從融合角度探究企業的成長規律,對於創業管理理論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2.2.3 成長的典型路徑與最佳路徑
愛迪思對企業生命周期的研究大概分為兩個重要的分界線,第一個分界線是1988年出版《企業生命周期》,在這一研究成果中,他較係統地提出並論述了企業從成長到死亡的原因、方式及其應對措施,並用於指導快速成長企業發展的實踐,引導企業如何從創業型企業順利轉換到專業管理型企業,以及如何使官僚型組織煥發青春。他比較多地強調企業創業精神的作用,認為是創業精神帶來了企業的成長,而創業精神的喪失則會導致企業的衰敗和死亡。
這一研究成果完成後,愛迪思意識到一個問題:企業的整合(即I)很重要,但它為什麼會在成長階段水平偏低而在老化階段又那麼高?他又花費了10年的時間深入研究並找到了答案,寫成了第二版《企業生命周期》。這是愛迪思研究的第二個分界線。在最新的研究成果裏,愛迪思認為,盡管企業家精神(或創業精神)會帶來企業的成長而缺乏企業家精神會導致企業老化這一點仍然是正確的,但整合卻是預測企業成長和老化的先行指標。這一要素(整合I)創造了有利於培養企業家精神的環境,因此也有利於企業的成長。整合同時讓企業更為積極地對待老化問題——確切地說,讓企業更早地做出反應。由於這一因素很微妙,所以在企業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它往往就被忽略了。而這一忽略正是導致企業在生命周期中往往走上充滿痛苦的典型路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