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企業可以不必經過典型的路徑,而通過最佳路徑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盡管這一路徑會產生其他問題,但對於那些處在典型道路上的企業卻是一條比較適合的道路,因為它們能夠讓一個企業更快地達到全盛,使企業更為持久地發展。
對於最佳路徑的解釋,愛迪思將組織意識從機械式轉變為有機式的過程定義為整合(I)。他認為當組織的每個部分都清楚了自己的存在是為了共同的目的而服務整體的其他部分,這是一種潛在的、關係密切的感覺,也就是I角色。I角色出現在E角色之前,E角色則在任務角色P和所有過程和程序A角色之前。I角色認為,企業的目標不僅僅包含利潤,企業之所以存在和發展,是因為服務於自己的客戶、員工、管理人員和社區。I角色就是為了精神而活著。所以從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I角色即是企業的宗旨和使命,是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所有這些都能夠將企業的方方麵麵整合起來。
因此,我們認為愛迪思的管理思想集中體現在四種管理職能的動態平衡上。前者強調的是企業的創業精神(E),而後者則在強調企業的整合能力(I)的同時,強調各個職能的平衡和協調。
在這裏,我們將愛迪思的PAEI的思想延伸,可以理解為,I為企業的價值、文化、宗旨、使命和戰略;E是以創業精神為核心的創業管理;P即戰略的執行和實施;A則是行政管理和係統管理。這樣,企業在明確的宗旨、使命牽引下不斷尋找新機會,通過有目的的創業活動,實現機會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的平衡,從而保證組織創辦事業的長久和持續。
綜上所述,這些模型從企業成長角度,對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矛盾和衝突進行了深入分析。其特點在於從成長周期或成長過程視角考察企業的創業管理演變過程,認為創業精神和創業管理並不隻是在企業最初創建時才有,而是相伴於企業發展的全過程,隻不過由於多種原因而呈現的特點和表現不一,存在的問題也不相同。在這些研究中,他們都注意到了管理的正麵作用和負麵作用,注意到了創業精神或創業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對立和統一。
葛雷納、邱昭良等的模型從演進、劇變和危機等視角運用一般管理的職能理論進行分析,Covin和Slevin從組織結構與領導風格循環的角度進行研究。這些成果都啟發我們在研究創業管理上,要從企業的漸進性變化和突破性變化角度及其結合上考慮問題。相比之下,由於愛迪思的研究更全麵,而且從創業管理、戰略管理、行政管理等緊密結合的角度來探析,認為在企業的四種職能PEAI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平衡機製,四者之間既相互對立,又互相統一,共同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在愛迪思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中,更強調整合(I)和平衡的作用,這對於指導本研究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但由於這些模型始點是新創建企業上,側重研究企業成長過程的一般管理問題,沒有涉及公司創業問題。同時,這些研究主要從企業內部的自身演變規律進行分析,未考慮環境變化的影響,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當今環境劇變時代,環境對企業的演進具有重要的誘導和促進作用;並且創業精神已滲透到大公司、成熟企業中,如何將創業管理更好地運用於成熟企業的管理,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而大公司的內部創業問題,也涉及到兩種不同管理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對壘,因此,需要在更大範圍內對創業管理與一般管理進行比較,否則就難以從總體上把握創業管理的特征和規律,無法推進創業管理理論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