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創業導向與創業活動及創業管理範式(1 / 3)

創業導向、創業強度是人們研究相對集中的創業主題;創業管理也是提出較早,有較深厚研究基礎的研究課題。三者之間既存在聯係,又不完全相同。創業管理發展至今,是否存在一條相對清晰的邏輯演進軌跡,在這一演進過程中與一般管理存在什麼樣的關係是本章集中研究的主要問題。

3.1.1 創業導向與創業強度及創業管理

在創業研究領域,創業導向、創業強度和創業管理三方麵研究主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也傾注了大量的研究力量,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3.1.1.1 創業導向

創業導向是學者們關注較早,也是成果最為豐富的創業研究領域。Danny Miller將創新、承擔風險和超前行動等個人創業行為的特征移植到公司等組織中,以企業層麵的創業活動作為分析單位,選取簡單型企業、計劃型企業和有機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為創業導向研究奠定了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G。Tom Lumpkin和Gregory G。Dess等學者提出創業導向所包含自主性、創新性、承擔風險、超前認知與行動、競爭進取性等五個維度。他們認為,創業與創業導向不同,前者強調內容(content),注重所進入的事業;後者則強調創業過程、慣例與決策活動。

國內學者李乾文博士通過研究認為,創業導向研究的實質是要解決“創業活動為什麼會產生”這一核心問題,是基於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等的“態度會影響行為”這一假設;而創新、承擔風險、超前認知與行動等態度導向不僅會體現在個體身上,而且也體現在組織身上。創業導向的研究意義在於通過研究創業過程、慣例與決策模式對創業行為的影響作用,以對創業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3.1.1.2 創業強度

Michael H。Morris等學者提出了創業強度的概念,主要意圖在於將創業活動定量化。他們認為,創業活動需要從兩個方麵來測量,一是創業活動的程度(degree of entrepreneurship),指創新、風險承擔和超前行動等方麵所要達到的程度;二是創業活動的頻度(frequency of entrepreneurship),指一個公司在一定時間內創業活動事件發生的次數。創業程度和創業頻度共同構成了創業強度。創業強度體現為創業的結果而不是過程。

3.1.1.3 創業管理

第二章已經提及,Stevenson教授1983年強調研究創業行為,特別注重研究大企業的公司創業過程和行為,認為創業管理是公司創業與企業管理的結合,並提出了概念框架。Terrence E。Brown、Per Davidsson和Johan Wiklund根據Stevenson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了戰略導向、機會承諾、資源承諾、資源控製、管理結構、報酬哲學、創業文化和成長導向等八個維度,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業型管理測度體係。

3.1.1.4 三者之間的關係

李乾文博士將創業導向、創業強度及創業管理與績效相結合,認為三者各自有不同的測度體係,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與區別。

我們認為,創業導向主要反映了創業態度以及部分創業行為,沒有全麵反映公司層麵的創業活動;也沒有反映識別和利用機會進行價值創造這一創業管理的本質特征。創業強度隻是反映了創業的結果,對於創業的發生過程以及如何管理未作解釋。而隻有創業管理才全麵關注了創業過程,深入創業行為方式,即人們如何從識別機會開始,進而整合資源,最後達到創造新價值的全過程。創業管理的思維和創業活動,已經從新建小企業滲透到大的公司內部;除營利性機構外,創業活動也已遍及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社區及整個社會。因此,迫切需要有一種既與傳統的管理方法相聯係,同時又與之相區別的管理方式,創業管理因而有望成為一種主導的管理方式。

3.1.2 創業活動與一般經營管理活動的區別

創業活動顯然與傳統的經營管理活動(或一般管理活動)有差異和區別,根據張玉利教授的研究,我們詳細描述為以下幾個方麵:

3.1.2.1“計劃——執行”與探尋機會

傳統管理強調“計劃——執行”邏輯,而創業活動則注重探尋機會。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傳統的經營管理活動實際上是計劃的製定和執行過程的總和。經營管理活動的質量和水平,一是體現在預測和計劃製定水平的高低上;二是體現在執行力的強弱上。傳統經營管理活動的本質是效率,是把事情做對。但作為創業活動的主體——創業者來說,一般不可能事先製定出周密的計劃,而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路子,找到成功的模式。在效率與效果的追求中,創業者更專注於如何做正確的事情。

3.1.2.2 技術、資源的占有與資源的整合

傳統管理強調技術與資源,創業活動關注技術以及資源,但更強調用杠杆撬動資源並整合資源。傳統的經營管理活動,主要從所有權控製出發,強調所有活動必須以自身對技術和資源的擁有為前提。而創業管理活動則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強調對技術和資源的整合能力。創業活動要求創業者把握撬動資源的杠杆,比如社會資本、商業創意、信息資源、團隊和組織網絡等。借助這些杠杆,創業者可以將資源劣勢轉化為創業優勢,利用並非自己所有的資源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的形式中,既有實物的產品,也有非實物的服務;既有流程的創新,也有商業模式的創造。創業活動相比於一般的經營管理活動,對社會具有更大的貢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