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創業家到管理型企業家的轉變,還是從管理者到創業型經理人的演進,都實現了兩種認知上的協調。而單就管理者或者創業者來說,他們各自的認知方式都有局限性。企業家或創業家對應的是創業型管理思維,而管理者對應的是行政管理型思維方式。
4.2.1 創業管理型思維與行政管理型思維的界定
4.2.1.1 創業管理型思維與啟發式思維
創業管理型思維方式(entrepreneurial mindset)是指運用發散性思維或啟發式思維,給以模糊的和支離破碎的情景以意義的認知能力。發散式思維或啟發式思維,是指個人(在當前情形下是指企業家)用以進行戰略決策的簡約化戰略。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於信息不完整和不確定的複雜環境條件。將這種方法運用於複雜和支離破碎的情景中的決策,是對於探索新事業的機會最有效的方法。Busenitz和Barney對企業家和大公司的管理者在決策判斷糾偏啟發式方法(the biases-and-heuristics approach)上存在的差異進行了研究。他們對創業家和大公司的管理者的研究,不是在個性特質上找差別,而是在兩類人的決策過程中尋找不同。他們認為,建立在行為決策理論模型的非理性決策之上,企業家比大型組織的管理者更容易接受決策判斷糾偏啟發式方法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理解非理性決策的功效(utility)非常重要。在環境不確定和複雜狀態下,判斷糾偏啟發式方法對於決策非常有效(效果和效率)。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要進行更多的、全麵的、審慎的決策是不可能的,而糾偏啟發式方法可提供一個達到合適決策的有效途徑。研究發現運用啟發式的方法與創新有關。通過兩種具體的糾偏啟發式方法,即過度自信(過度估計正確的可能性)和依賴典型(從很少的觀察或特征中過度概括的傾向),驗證了企業家與大公司的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的差異。研究中指的企業家,是那些正在創建屬於自己的企業,平均壽命為1.7年的124家企業的企業家;而管理者來自大公司的有持續洞察力的95名管理者,他們從中層到高層,其管理職能必須超過兩個(如營銷、計劃等)(實際樣本平均為4.55個職能)。通過邏輯回歸分析顯示,企業家不同於大型組織中的管理者的行為,而且這些不同是持久的。實踐中,兩位學者推測,如果沒有這些糾偏啟發式方法的使用,許多企業家的決策將無法做出。特別在創業型企業中,依據過去的信息以進行理性決策,如果運用嚴格的數量方法,不僅要推遲決策時間,而且當真正做出決策時,機會之窗可能已經消失。
運用糾偏啟發式方法也可以解釋企業家有時為什麼成為糟糕的管理者。因為當企業家運用其管理的思維方式管理大公司時,可能導致大的錯誤。Busenitz和Barney指出,這種方法盡管還沒有與績效建立起聯係,但對於運用啟發式方法更廣泛地運用於戰略決策中,用於企業創建期具有更大優勢,但當將這種方法運用於一個成熟企業時,可能導致企業的快速死亡。
4.2.1.2 行政管理型思維方式與正向思維
行政管理型思維(managerial mindset)是指更為係統化的決策方式。在這種決策方式下,管理者運用責任和獎懲係統,對各種單位的事業活動的結構整合,通過可計量的預算來調整未來的發展。行政管理型思維方式與正向思維方式有關。正向思維與反向思維相對而言,一般認為,正向思維是指沿著人們的習慣性思考路線考慮問題,而反向思維則是指背逆人們的習慣路線思維。人們解決問題時,慣常於按照熟悉的、常規的思維路徑,采用正向思維,有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然而,實踐中也有很多事例,對某些問題利用正向思維卻不易找到正確答案,一旦運用反向思維,常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這說明反向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行政管理型思維與正向思維密切相關,行政管理型思維要求人們嚴格按照已經形成的規章、製度、流程、辦法等行事,在解決管理問題時,按照嚴格的程序操作。這是因為企業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規程或定勢,按照這一規程操作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保證了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轉和持續進行,但卻不利於創業和創新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