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已經多麼不自然了啊。能讓我們沉默、驚慌和敬畏的事物,還有多少呢?
八、日全食隻是太陽的短暫隱藏,仿佛是和我們之間的一個有趣遊戲,因此我們對它可以全民娛樂,但是,如果,有一天,太陽永遠離去,再不回來……
九、如果太陽有知,為每天的陽光收費,它該有多少錢呢?當然,那時,它也不必收費,因為一切都是它的。它是地球球長,宇宙宙長,世界界長……
它才是真正的萬物之靈長。
十、偉大的太陽,免費給了我們這麼多這麼多,我們真的就那麼心安理得嗎?最起碼應該說一句:我愛太陽。
單薄世界
那天,去一個朋友家裏玩,朋友在廚房忙碌,我和她六歲的兒子在客廳看電視,電視裏正演一個專題片:英國一個有誌青年騎著自行車曆時兩年,到過美、法、德、意、荷、中、韓、日……他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各大城市都扛著他的旗:走遍世界。畫外音介紹說:他確實走遍了世界。專題片最後結尾,有誌青年意氣風發地再次肯定:我走遍了世界!
“看看人家。”我對六歲的朋友小兒說。
“他走遍了世界?”他問。
“那可不是。”
“來過我們這裏麼?我怎麼沒有見過他?”他皺起了小小的眉頭。
我失笑,但馬上又肅然。這個問題並不荒唐:難道隻有那些顯赫的地方才是世界?難道隻有那些顯赫的地方才是世界?——難道我們所處的這個小小的城市不是世界的一部分?難道我們不是世界的一部分?難道我們所生活的地方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沒有來到我們這裏,能算是整個世界嗎?
世界,字典裏的解釋: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世界觀。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二、佛教用語,指宇宙:大千世界。三、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世界各地。四、領域,人的某種活動範圍:內心世界,主觀世界。
電視上的新聞是第三種解釋,這個六歲的孩子的角度是第四種解釋,而他通過第四抵達了第一和第二。他以本能的智慧深刻地斥責著電視新聞用語的狹隘和簡單。驕傲地,尊嚴地,把自己定義為世界的一部分。
——我們中間有多少人,運用的是電視新聞潛移默化教化給我們的定勢思維呢?
忽然想起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小說導師對我們講的一番話來。他說:“我們的小說家缺乏的除了細節,還有眼光、視野,缺乏多端歧異的角度。我們之所以看得不清楚、不深入,可能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認真看,我們所知甚少;也有可能是我們的眼光、角度太陳舊狹窄,寫農村也好,寫城市也好,都是就事論事,所謂‘經驗’、‘身體’,結果呢,我們的小說就是薄的,因為我們想事想得薄……我們的小說就是薄的,因為我們想事想得薄……”
——我們中間有多少人,在對世界的認識程度上,尚不如一個六歲的孩子豐厚?又有多少人,一輩子都待在一個最共性最平麵最無新也無錯的單薄世界裏?
厚葬與薄養
邁克爾傑克遜死了,人們開始對他高度評價。他的美譽度如跌至穀底的樓市走出了經濟危機,開始節節攀升,而所有的真相也終於被確鑿無誤地定論:凶悍的父親讓他的童年疼痛不堪,因此在長大後他同情和憐愛所有不幸的孩子。他創建了39個基金會,每年為數以萬計的患者特別是兒童患者無償提供醫療幫助。而那件讓他臭名昭著的孌童案,其實早就被法庭證明了子虛烏有……
他死之前,那些真相就在那裏站著,但是人們不去相信,或者說,與他的39個基金會相比,人們更有興趣去探究他是否漂白過皮膚;與他倔強羞澀的眼神相比,人們更有興趣去看他被整得怪異淒慘的鼻子;與他才華橫溢的音樂相比,人們更有興趣去議論他的性取向;而與法庭最後的判決相比,人們更有興趣去揣摩案件中那些曖昧的細節——有太多的人,寧可相信他壞,也不願相信他好。
他死之後,一切變得不同。
我們的慈悲,往往是在人死之後。我們的慈悲,往往是在人死之後。
為什麼?
中國人一向愛說的話是“人死大於天”。死,生命的終止,成了讓我們默默無語的事情。對於一個好人來說,他的死,讓我們更懷念他的好。對於一個平常人來說,他的死,讓我們開始凸現他的好。對於一個壞人來說,他的死,讓我們開始尋找他的好……為什麼?因為他死了,任何可能性都沒有了。我們擁有了絕對的發言權。——這時候的我們,似乎才最願意顯示出自己的善良和寬容。當然,這時候的善良和寬容,也往往是最沒原則的。我們所遵循的最常見的原則就是:人都死了,還計較什麼?
人死了,什麼都不要計較了。那人活著的時候,就什麼都要計較?如果在他活著的時候,我們不這麼計較,那他會不會就不會這麼早死?為什麼我們對他所有美好的感情不能放在他活著的時候,隻有在他死後才會毫不吝惜地奉獻出來,而這種奉獻對當事人來說其實毫無意義?
我們的英雄和楷模分兩種:死去的和活著的。我早就發現:死去的楷模比活著的楷模要多。而且,死去的楷模比活著的楷模要完美。原因很簡單:他不用過日子了。而那些活著的人,要忍受苛責,刁難,品評,考驗……活著,如煉獄一樣。隻有當他們死後,他們才會常常地舒一口氣吧?——似乎也隻有死,才能觸動我們麻木的神經。往往,我們寧可相信一個再也不會說話的死人,也不想去相信一個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活生生的活人。
邁克爾傑克遜死了。如果他還活著,我相信一切都不會有什麼改變。人們依然會很苛刻,他依然會很慘。
邁克爾傑克遜死了。我們用他聽不到的美言來厚葬他。我們用他聽不到的美言來厚葬他。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學會在他們生前用多一點點的理性和理解來薄養他們呢?
薄荷一樣美好的事
那天,我給靜打電話,照例先問她在哪裏。
“我在地裏!”她說,“我在地裏摘薄荷!”她爽朗的口氣真的如同農婦,“明天給你帶一些。”
多年前,他們夫婦就在郊區租了一小塊地,先生在地裏養盆景樹,她則在樹的空隙間種各種各樣的時令蔬菜和農作物,茄子,黃瓜,西紅柿,豆角,東北粘玉米,紅薯,大豆……還有薄荷。其中薄荷最多,也是最好養的。今年是孤零零的一棵,明年就是綠茵茵的一片。摘回家後泡水喝,拌涼菜吃,都很好。每天孩子帶水杯上學,我就在她的杯子裏放幾片薄荷。“每天孩子帶水杯上學,我就在她的杯子裏放幾片薄荷。”——在我們的城市裏,居然還有這樣的孩子,她書包側袋的水杯裏,居然泡著幾片新鮮的翠綠的薄荷,一想到這裏我就會感動莫名。
我也喜歡薄荷,小時候,家鄉的小河邊,常常一叢叢地生長著薄荷,手指未至,清涼已來。采一片噙在唇間,那種芬芳和涼麻久久不散。噙著噙著,就忍不住將那一團軟碧吞了下去,直到晚間去睡,那種芬芳和涼麻還能浸入夢鄉。
第二天,我赴靜之約,去她的單位取薄荷。春天的陽光也如薄荷一樣清新,而騎車時帶起的風也如薄荷一樣透爽,我忽然發現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我是去取薄荷。在這個芸芸眾生都忙忙碌碌的早晨,在為名忙為利忙為生計忙為欲望忙的熙熙攘攘的人流裏,我的目標居然是一袋翠綠如玉的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