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沃倫·巴菲特投資智慧三 (1)(1 / 2)

投資必須理性:把握正確的市場規律

投資市場最可怕的,是失去理性

【標簽】 理性 評估 泡沫 危險 出路

企業的價值與獲利能力有多種評估方式,雖然不會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可以概略知道股價相對於企業價值屬於偏貴或便宜。隻不過用理性評估得到的結論,在短期內未必能獲得市場的認同,當價格已經被高估,但市場仍舊彌漫著對於未來的樂觀氣氛,就有可能將股價推升至不可思議的高點,同樣也可能因為過度悲觀而跌到離譜的過低價格。市場價格調整或趨勢成形初期,多半是由理性評估的投資人發現價格合理具有投資價值而進場所造成的,但到了趨勢的末期,市場投機心態濃厚,不再以企業價值與實際獲利為出發點,而是以對未來的期待與夢想來看待股價。

有些時候市場的情緒與氣氛對於價格波動的影響,更勝於理性的價值評估。當市場處於被情緒與氣氛影響的階段,如果站在與市場情緒相同的方向,或許可以在投資的心理與賬麵利益上得到相當的滿足,金融泡沫時期是多數投資人都極度興奮的時期,任何一個未必能夠成真的夢想或計劃,都可能使市場群起追逐而推升股價。這時,理性冷靜而不隨市場起舞反而顯得格格不入而像個不懂投資的旁觀者。理性評估者說市場在做夢大家都瘋了,但市場會響應說理性者才是蒙著眼而不認清現實。

十字路口一些車停著等紅燈,如果有一輛車先衝出去,通常有些車會盲目地跟著衝出去,這是難以避免的群眾本性,群眾集體暴力可能造成理性秩序的暫時破壞。當市場出現非理性繁榮的泡沫時期,就像群眾的集體暴力暫時破壞了投資的理性,雖然當下可能安全地闖過了紅燈,但那依舊屬於高風險的危險行為,想要長期安全穩健就必須遵守信號燈指揮理性行事,任何一次的從眾危險行為都可能發生意外。

理性的投資者如果暫時拋開自己的理性,跟隨著市場情緒去做夢,或許暫時可以獲得賬麵報酬與心理滿足,並且享受與市場大眾一起做夢的樂趣。隻是一旦拋棄了理性就難以再獨自理性地離開群眾,最後很容易與群眾共同承擔泡沫破裂的後果。

市場最可怕、最危險的,並不在於經濟前景灰暗的市場恐慌時期,最可怕、最危險的是群眾過度樂觀興奮,市場不再理性評估企業價值的時候,少了理性的約束最終總是失控而難以收拾殘局。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是因為懂得理性思維,運用智慧而不是以原始蠻力與野生動物拚搏,遇到猛獸的攻擊是躲避逃離而非正麵遭遇。就像閩南語說的:“強怕狠,狠怕沒天良。”遇到聲勢浩大而興奮異常的做夢群眾,或是遇上不要命的亡命之徒,最好暫時避而遠之。理性、冷靜的態度是投資過程中長期安全的唯一出路。

安全第一,賺錢第二

--巴菲特的不虧損投資,永遠做價格合理的生意

【標簽】 巴菲特 永不虧錢 安全邊際 內在價值 市場價值

巴菲特曾說: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永不虧錢,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認為,實現“永不虧損”的關鍵是“安全邊際”。

那麼,什麼是安全邊際?我們來看格雷厄姆是怎麼解釋的:“盡管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漲落不定,但大多數公司還是具有相對穩定的內在價值的。訓練有素且勤勉的投資者能夠精確合理地衡量這一相對穩定的內在價值。股票的內在價值與當前交易價格通常是不相等的。基於安全邊際的價值投資策略是指投資者通過公司的內在價值的估算,比較其內在價值與公司股票價格之間的差價,當兩者之間的差價(即安全邊際)達到某一程度時就可選擇該公司股票進行投資。”簡單來說就是“股票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差價,決定了它的安全邊際有多大”。

所以決定一家公司安全邊際的兩個要素是: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

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超過市場價值,那麼很顯然這隻股票就是存在安全邊際的,可以放心大膽地買入;反之就是安全邊際為負,應當賣出。

首先要說明的是,巴菲特的“不虧損投資”並不是“不套牢投資”。實際上,在巴菲特漫長的投資生涯中,很多的股票都是買入即被套,但是巴菲特堅持自己的原則:隻有當自己所看中的股票出現充分的“安全邊際”時才會買入。這保證了巴菲特即使一時被套,但從長遠來看必然能夠大賺特賺。

以下我們來看巴菲特投資的“安全邊際有多大”。

2003年4月,正值中國股市低迷徘徊之際,巴菲特以每股1.6~1.7港元的價格大舉買入中石油H股(000857)23.4億股。4年之後,巴菲特接連7次,以每股13.47港元的均價拋空所持有的中石油股票,淨賺277億港元。4年時間,不包括每年的分紅派息,巴菲特僅在中石油的賬麵盈利就超過7倍,堪稱股神的又一經典投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