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沃倫·巴菲特投資智慧三 (1)(2 / 2)

巴菲特為什麼要買中石油,很簡單,因為它巨大的安全邊際。巴菲特自己透露,在下決心買入中石油前他曾仔細閱讀了它的年報,並且和老搭檔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一起進行了估算,得出的結論是中石油的內在價值應當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在當時,中石油的市值隻有37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買入中石油,是一筆三七折的交易。

中石油的價值如此被低估,安全邊際如此之高,但奇怪的是別人就是看不到。當巴菲特建倉中石油的消息被公開後,很多分析師第一時間站出來發表了反對看法,他們覺得巴菲特真是老糊塗了,買中石油那是犯傻了。更有甚者,比如著名的鄧普頓資產管理公司,在消息公布後,立馬減持了5000萬股中石油股份。

巴菲特真的是老糊塗了?

當然不是。

這個從5歲就開始做生意的“老財迷”,怎麼可能做虧本的生意!

巴菲特買入中石油之前,其實早就給自己留好了退路。數據顯示,中石油2002年派息2億多港元,分攤下來每股將近0.1港元,對比巴菲特1.68港元的買入均價,股息率高達6%,遠高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存款利率。也就是說,就算買入中石油的股票沒有漲,巴菲特每年能夠拿到的分紅也要遠高於把錢存在銀行。

低股價、高分紅,巴菲特找到了價值被嚴重低估的中石油,三七折的交易,讓他出手時就已經立在不敗之地。當然,這筆交易最後的結果也沒有讓他失望,他在中石油身上淨賺277億港元,堪稱他投資生涯中最著名的勝仗之一,得意的老頭事後還專門給中石油的董事會寫了一封感謝信。

2008年9月,巴菲特宣布將購買高盛集團價值50億美元的優先股,股息率為每年10%,同時在未來5年內還將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進行行權,把優選股轉換成普通股。巴菲特出手投資高盛,和他之前對雷曼兄弟公司的見死不救形成鮮明對比,人們相信這是股神對後市所發出的積極信號。但是悲觀者認為巴菲特這次是操之過急了,次債危機還遠遠沒有結束,“股神”的一世英名,這次恐怕是要認栽了。

之後的走勢似乎也印證了此類看法,就在巴菲特投資兩個月後,高盛股價一路狂跌,最低時甚至跌破了發行價每股53美元。於是不少分析師又開始熱心地“幫助”巴菲特來總結他的失敗原因,那段時間報紙上都在說:“股神”也垂垂老矣了。

可是這一幕又是何其地相似?無論是巴菲特過往買入中石油、比亞迪,還是曾經的幾次減倉,每次不都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說:“巴菲特這次又錯了。”

可是巴菲特真的“又”錯了嗎?我們來算一下這筆投資的安全邊際。

首先是保證每年10%的股息收益,這意味著即使巴菲特不行使轉股權,隻要長期持有,8年之後他就可以收回投資。而如果巴菲特決定在第五年進行換股,那麼他可以在5年後穩獲30億美元的收益,也就是說到那時他的初期投資成本已經下降至20億美元。

另一方麵,高盛的股票價格在5年內會超過115美元嗎?

未來誰也說不準,但就目前來看,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高盛股價已經重新站上150美元一線,如果在這個時候選擇轉股,巴菲特光賬麵上就可獲利15億美元。而高盛的態度也反映了在這筆投資中巴菲特有多賺,5年持有期還沒有過半,就已經在2011年3月份迫不及待地宣布要回購這些股票。

另外,由於巴菲特購買的是優先股,所以即使在他持有期間高盛破產了,巴菲特也享有高於其他股東的資產清算權。同時,我們不要忘了巴菲特手中還握有巨額的資金,一旦高盛再次出現財務危機,他隨時可以追加投資,幫助高盛起死回生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多的股權。

無論怎麼看,這都是一筆讓巴菲特穩賺不賠的交易。

戲弄“市場先生”,不做旅鼠

【標簽】 “市場先生” 虛擬對手 旅鼠投資 獨立思考 博弈

“市場先生”是由證券分析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一個虛擬角色,他並不是特指某個人,而是無數個人的結合體。格雷厄姆是這麼定義“市場先生”的:“在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交易對象是誰。我們可能在和一個人交易,也可能在和千千萬萬個人交易。但我們完全不用理會這一點,我們可以把所有和我們做交易的人集合到一起,彙聚成一個人--他就是‘市場先生’。換言之,每一家上市公司都隻有兩個交易人(股東),一個是投資者自己,還有一個就是‘市場先生’。”

“市場先生”有一個優點,他從不介意自己是否被冷落,隻要是在開盤時間,隻要價錢談得攏,任何時段他都願意和你做買賣。他每天、每時、每刻都會報出買價和賣價,但是是否交易,何時交易都是由你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