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沃倫·巴菲特投資智慧三 (2)(1 / 3)

“市場先生”也有克服不了的缺點,他極其敏感,情緒極不穩定。在有些日子裏,“市場先生”情緒高漲,眼中隻看到公司未來的光明,這時他就會不斷地提高買價,希望從你手中買到股票;而在另外一些日子裏,“市場先生”情緒低落,隻看到公司將來的困難重重,彼時他會報出很低的價格,希望盡快脫手。

一言概之,“市場先生”是我們在股票投資過程中虛擬的、亦是唯一的交易對手。他時時刻刻都在,情緒敏感並容易波動。

“旅鼠投資”同樣出自格雷厄姆之口,我們先從他所講的一則寓言開始說起。

一位石油勘探者死後準備進入天堂,在天堂門口聖·彼得攔住了他,對他說:“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你雖然有資格進入天堂,但是天堂裏麵分配給石油勘探者居住的地方已經滿了,我沒法給你安排住所,所以你進不了天堂。”這位石油勘探者聽完後想了一會,對聖·彼得說:“我能否進去跟那些住在天堂裏的前輩們講一句話?”聖·彼得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這位勘探者就跑到天堂裏麵大喊一聲:“在地獄裏發現石油了!”話音剛落,天堂裏所有的石油勘探者都蜂擁著跑向地獄。聖·彼得看到這種情況大吃一驚,然後他邀請這位勘探者進入天堂居住,因為此時天堂已經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他了。沒想到這位石油勘探者遲疑了一會說:“不,我想我還是跟那些人一起去地獄吧。”

這種現象就是格雷厄姆所說的“旅鼠投資”,他指出市場中的大多數投資者就像自然界中的旅鼠一樣,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總是受市場情緒的左右,不斷地追逐市場趨勢。現實中,每當有第一隻旅鼠衝入海中時,便會有接二連三的旅鼠跟風而上,不問緣由地跳入海中。在中國,“旅鼠投資”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羊群效應”。

巴菲特把投資變成了他和“市場先生”之間的博弈,盡管每次博弈的過程都很漫長,但情節卻非常簡單:巴菲特摸透了“市場先生”的脾氣,耐心地等他犯錯,然後趁機從中獲利。

巴菲特堅信“市場先生”一定會犯錯,他說:“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那麼我隻能去乞討了。”巴菲特有這種自信,是因為“市場先生”其實是股市中所有股民的彙總,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情緒容易被影響,他們讓“旅鼠投資”的悲劇一次次地在市場中上演。

睿智的巴菲特以“市場先生”為對手,反其道而行之,他說:“‘市場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向導。”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股市牛氣衝天,越南戰爭把股市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道瓊斯指數直奔千點大關;到了1969年,伴隨著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整個美國更是瘋狂到了頂點,當時社會經濟增長率出奇地高,股市持續地走牛,整個華爾街陷入了一片瘋狂。

投資者的“貪婪”占了上風,“市場先生”隻看到前途一片光明,不論當時的股價有多虛高,他都相信能夠再創新高,不斷地報出瘋狂的價格。

首先得到“市場先生”青睞的是電子類股: 美林銀行買進市盈率為39倍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股票,寶麗來則一路推動施樂股價使其市盈率達到50倍……

接著,一些大企業、大集團又掀起了一輪並購潮,而每一次的並購都給了股價一個上漲的理由。基金經理們頻繁地從一隻股票換到另一隻股票,不知疲倦地追逐著市場中一個又一個的熱點。

此情此景,是否讓你想到了2007年的中國股市?是的,當時的美國股市就和2007年的中國股市一樣,剛剛進入青春期,精力充沛,情緒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