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小餘--小郭例案而言,我們已經確證雙方都有充分的積極性來解決好他們之間的衝突,而且,他們的地位力量從整體上看是均衡的:小郭有很強的進取精神,某種程度上說他好衝突,在同別人對抗時他表現出很強的能力直接向對方施加壓力。但是,由於第三方到場,小餘增強了參與對抗的勇氣。這一情況的出現就補償了兩方力量上的不平衡。
2.在小齊--阿榕例案中,那些影響地位力量的因素有的對小齊有利,有的則對阿榕有利。分析表明,阿榕較強的臨時動機降低了他的力量感,而增加了他的失意感。然而,阿榕在第一次會上就占了主動。由於這個原因再加上別的一些原因,小齊就感到在與阿榕的對抗中"被擊敗了一次";阿榕是機關的第二號人物;阿榕在最近的一次機關工作人員會上與他的下屬合夥來同小齊對話;阿榕與代表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谘詢性聯係;阿榕同人事部經理有更多的接觸。
3.小魏和老江在若幹方麵的力量對比是均等的。兩人都想消除這場衝突。兩人都使用技巧努力使自己在衝突交鋒中不被打倒。雙方大概都覺得第三方同各方保持完全相等的距離和密切度。總工程師參加了他們對話的一部分,在此期間他對衝突的兩方選取了一種積極的平衡關係。老江在該組織中有一種不安全感,這是一個不平衡的因素;或許是為了消除這一因素,老江采用了若幹手法,打算把第三方拉進來建立起一個聯盟。
你們能坐下來談談嗎?
為了防止對話夭折,一方所采取的主動必須得到對方願意對話的密切配合。實際上,人們常常很難做到主動協調。一個人選定的對話時間和地點可能並不適合於另一個人。而如果第二個人後來又想在別的環境裏進行對話時,第一個人可能已經決定要采用回避或者其他間接手段來處理這種分歧了。這時第二個人就會覺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傷害,就會更加憤憤不平,就更不願意對話了。
積極的主動表示特別有助於消除衝突,但主動的表示一定要有對方的配合,也就是說需要對方正確理解這種主動表示並且作出恰當的回報。
這裏涉及幾種心理動力因素。第一是回報因素:一個人如果受到對方的拒絕,反過來他就很容易拒絕對方。第二是強化因素:如果一個人作出的主動表示沒有得到積極的響應,這個人以後再作出主動表示的可能性就會減小。第三種動力因素是,一個人的行為通常可以作一種以上的解釋。比如,明明是為了澄清問題真相而真心實意作出努力,卻可能被簡單地理解成一種攻擊;一種和解的舉動則可以被人解釋成一種軟弱的表現,而不是從力量的觀點把它看作一種積極的主動表示。
1.對話開始時,小餘和小郭都是有思想準備的,在此之前小餘曾經告訴過小郭為什麼他要求開會的理由。顧問的到場促成了他們在選定對話時間問題上取得了一致。
2.小魏--老江例案與此類似,顧問在各種人員層次上都做到了密切配合。機關工作人員會議討論了顧問該如何利用查訪時間的問題,在會上小魏和老江都有機會巧妙地表達了不願意進行對話的態度。在三個例案中,隻有這個例案包含抉擇過程,由於這個過程是十分開放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需要衝突兩方都持積極態度。在對話期間我也作出了配合的舉動。比如,顧問提醒老江不要指望這場衝突會很快消除(對快速解決衝突的前景非常樂觀,這是老江的一種積極的主動表示),因為顧問知道小魏對前景持一種悲觀的態度(在這裏老江的主動表示沒有得到積極的回報)。
3.小齊--阿榕例案是一個缺乏充分配合的例子。為什麼這麼說呢?相對而言阿榕對對話有更多的思想準備,因為他知道會有第三方參加的。阿榕先碰到這場人際衝突然後才把"質檢主任的角色"問題提到會議議程交付討論。在與代表的初步交談中阿榕還提到了小齊的名字,而小齊隻說有一個衝突需要盡快處理。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阿榕才邀請小齊參加那次酒會,又在酒會上發動那場對話,在機關工作人員會上發動那場爭論。
小齊的思想準備要差些。在那場對話中他可能覺得自己的力量處於劣勢。他因為不願意在某工程上幫助阿榕,他所以有可能心存內疚並且認為自己有缺點。
盡管雙方在思想準備的程度上不平衡,但他們還是聚集到一起了。要兩人聚攏並解決衝突是一係列綜合抉擇的結果,其中第三方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們現在就來回憶一下這些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