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打造一個優秀的團隊(9)(1 / 3)

第一,代表告誡小齊,一個人從人際關係培訓班回崗後,在承接繁重的人際工作之前,有一個最佳的時滯。如果小齊采納了這個衷告,他就不會把與阿榕的對話後延很長時間。但是,在與小齊交談時代表既不知道這個意見對小齊很重要,也說不出小齊感到"必須與之交鋒"的那個人是誰。代表並不了解這一情況,也不想迫使小齊指明他的對手。因為代表還沒有見到阿榕,所以就當時的情況而言,他的態度並非特別不恰當。但是,從以後的發展情況看,代表當時倒是應該特別注意到小齊沒能點出那個人的名字是否不信任代表或者對代表缺乏信心,或者是否懷疑他當調解人的作用?

如果代表當麵向小齊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會使小齊為難;但是由於代表和小齊正在討論小齊近來的一些經曆,小齊也知道人與人之間坦誠相見是很正常的,所以代表擔心的那種風險不會很大。

第二,代表決意告訴阿榕三個人是有可能聚會的,阿榕立即表示讚同並且表示出願意奉陪到底的積極態度。這時代表的心理倒矛盾起來了,捫心自問了幾個問題,最後才同意聚會。比如,代表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小齊準備好了嗎?"事實上,小齊並不曾表明他準備與阿榕對話。代表的推斷是:小齊當時正在仔細地斟酌一些人際問題;小齊曾經說過他決不同本機關的一個人辯論,這個人可能是阿榕。第二個問題對代表後來作出抉擇起了更為關鍵的作用:"阿榕和小齊打算辯論嗎?"代表聽見他們兩人均表示要與另一個人辯論的決心,但相信有他那樣的第三方在場,取得建設性結果的前景是十分樂觀的,於是迅速地作出決定,可以為這一聚會承擔個人責任和風險。

第三,代表並沒有懷疑或者延誤阿榕邀請小齊的行為,但當時卻為此而心神不安。阿榕的行動有個優點,就是他的行動是自發的,他直接了當地表達了他對聚會的興趣,並且增加了他所承擔的義務。阿榕很快作出的舉動也有不利的方麵,就是我們沒想到把對小齊的期望告訴給小齊,以便小齊在決定參加對話與否時加以考慮,但他和代表卻都沒有來得及討論這個問題。在邀請小齊與他和代表聚會時,阿榕也隻不過是要他下班後跟我們一起去喝酒而已。代表忽略了這個問題,心裏頗為不安;但還有使他更感不安的事,他們在俱樂部聚會之前與小齊進行了接觸,這是很不方便的。結果,他也好,阿榕也好,都沒有保證小齊意識到了那次會議的議程。小齊因為不知道議程,所以在決定是否接受邀請時很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同時又為他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得以作好心理和情緒準備。代表對這一問題具有充分的認識是在後來對整個(衝突)過程作評論時才有的。

第四,他們相聚一會兒後,代表便向兩人講明自己的計劃,其中包括探究和處理某些人際關係的打算。按常規來說,這隻是向他們倆提出的一個提議,並不是非要他們采納不可。但在這種情況下,四個人中就有三個人都把這件事記在心裏了。顯然,在要不要進行對話這一點上小齊的選擇餘地就沒有阿榕的大。

代表在會議開頭作出的抉擇是,先要告訴小齊下午所發生的事、為什麼決定開會;然後讓小齊談出自己的感受,聽聽他對處理與阿榕關係的一般意見,以及這次會議的時間和地點是否合適。

概括上述的討論可以看出,在安排第一次聚會和確定這次聚會目的的過程中涉及到了許多決定,這些決定不僅隻是反映了一種不對稱的格局,而且還促成了這種格局的形成,即對這場對話阿榕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而小齊則沒有什麼準備。

在代表第一次來訪時出現的這種不對稱格局,無疑限製了第一次聚會的進展,而且還有可能增強小齊的風險感,使他會覺得這次對話是一種臨時拚湊。而就阿榕這邊來說,這場對話由於沒有小齊的積極參與,對他也是一個失敗。

在代表第一次訪問以後和第二次來訪之前的這段時期,這種不對稱格局顛倒了,阿榕變得不那麼願意進一步討論他們的關係了,而小齊反而變得積極起來。這段時期阿榕的工作比較緊張,不過其中大概還有別的原因。一看就知道,阿榕在有沒有能力與小齊作一對一的對證並解決分歧上所表現出的自信度並不是像代表所原想的那麼高。阿榕在代表的第一次來訪快要結束時所作的一番評論就反映了這個概念,但代表當時對這個問題並沒有給予充分的注意。不管怎麼說,小齊叫牌要進行對話,而阿榕卻不作反應,因此小齊就覺得遭到了拒絕,情緒低落,沮喪。

最後,在代表的第二次來訪為和解會議做準備時,他了解到雙方都願意把他們的關係解決好,並且要在向各方提出開會的建議之前就把開會的時間確定好。而在開會期間,小齊先作了一番自我坦白,但阿榕對此卻默不作聲,小齊便開始感到不安起來,這時候代表便出來幹預,從而保證阿榕發了言,對小齊作出了相應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