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者不可自負
魯迅曾說:"夾起尾巴做人。"意思是說做人應該謙虛而謹慎,特別要戒氣傲心躁,其實做官也是一樣。許多人做官很是得意,但從實際中做官這個角度考慮,恐怕慪氣的時候多,得意的時候少。這是因為官場如戰場,險惡之境比比皆是,如果不夾起尾巴做人,恐怕難於立足、保命。而大凡才氣較大的人,總是不甘於寂寞,就像孔雀開屏,總好自我炫耀自身的光彩,這就可能招致槍打出頭鳥的禍害。所以有人說,官做得越大,修養脾氣就越好。
聰明的人將做官與做人聯係起來,以平常心做官,官才能長久;以虛榮心做官,不但官保不住,恐怕家也不能興旺。所以曾國藩就說:"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做人居家乃是長久之事。"做官與持家一樣,需苦心經營,保持常人本色。這樣,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若貪圖衙門之熱鬧,沒有平常之心,則罷官之後,便覺氣象蕭索。所以,做官做人,凡事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計。
明朝嘉靖年間,京城裏有個裁縫,很有名氣,經他手做的衣服,沒有不合適的。有一次,禦史大人讓他做一件圓領袍子,裁縫問禦史做禦史有幾年了。禦史奇怪地問道:"做衣服還要問這些幹什麼?"裁縫說:"年輕人剛剛做大官,趾高氣揚,挺胸凸肚,衣服應當裁得後麵短,前麵長;當他到了中年的時候,在官場磨練以後,意氣稍平,衣服應裁得前後長短一樣;等到做官時間很長了,想升遷調任,就顯得內心謙虛,常低頭深思,這時的衣服就應裁得前麵短,後麵長;因此,不知道您做官幾年了,裁出來的衣就不能合體。"
沒有謙虛謹慎這種修養的人,為官日久就不免自負,而自負時如果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隻看到自己的長處,一意孤行,最終會導致失敗。
《呂氏春秋》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個國王就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他執意認為,宋國是天下第一強國,是不可戰勝的。
有一次齊國出兵來攻宋國了,邊境上的守臣派使者來向他報告:"齊國的軍隊已經逼近國境,臨近邊界居住的人民都很緊張,請速決策。"
但是,宋王聽了根本不相信這套,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如此強大,齊國是根本沒有膽量來碰他的。所以,這完全是邊將膽怯心虛,假報軍情。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把這位使者殺死了。
然而,齊軍是不會因這位使者的死而停止前進的,很快就到達了宋國的境內,邊將隻得又派使者回去報警。宋王是個榆木疙瘩,隻相信自己如何肯相信現實,結果又把這位使者殺死了。
沒過多久,齊國的軍隊就打到宋國的都城來了,嚇得宋王隻好單車去逃命了。
清代時,曾國藩自己也常為以往過於自負而內疚。在日記中,他常責罵自己聽不進別人意見。一次在祈門,他隻考慮到地理位置的優越,而未考慮軍事戰鬥時的出路,便定下以祈門為指揮部的決定。當時李鴻章力諫移到別處,而曾國藩不聽,最終所致指揮地被圍,險些被俘。另一次是在用人問題上,他欲調李元度去桂師守城,當時下屬中也有人出來苦勸,但他認定自己正確仍固執己見,結果導致城池被奪,不得已而參劾李元度去官。凡此種種,緣為過於自負所致,可見修德之難。將自負比作做官者的第一死病,確實非兒戲之談。
不信任是領導者大忌
長年在一起生活的夫妻,從想法、行為到長相都會互相影響,這的確很有趣。
在某種程度上,上司和下屬的關係也是這樣。
"誌同道合的夥伴"彼此較有默契,能夠互相幫助。但他們無法彌補彼此的缺點。
"積極型和守舊型","理論型和情感型","思考型和行動型"等截然不同的組合,雖然彼此很難融入對方的世界,但如果能培養出默契,就能發揮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的作用。
以營業部門為例:開發新顧客的能力很強,卻不擅做事後處理的人,與不擅開發新顧客,但對收貨款等事後處理能力強的人搭檔,就是最完美的組合。
雖然理論上是如此,但實際上也會有相衝突的地方。所以,領導者應該讓每個人了解這些組合的特性,教導他們如何去發掘對方的優點。
領導者不信任部下,什麼事都自己決定,以一己之力掌控全局。這種做法由於得不到第一手情報,在完全不了解現實狀況下所做的決定,很容易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導致失敗或引起無法彌補的損失。
第一線人員,是與工作及外界接觸最密切的人。他們掌握了有利決策的重要情報,會因上司對他們的不信任而心生反感,不想提供情報協助上司,甚或故意隱瞞重要情報。這樣一來,上司被蒙在鼓裏,所做的決定往往會使企業步上失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