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勇於擔大任,敢於打硬仗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有敢於承擔重任的決心和勇氣。曾國藩從辦團練起到剿滅太平天國,時時刻刻在替清王朝分憂解難,這也是他深受重用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擔當大任打硬仗。
1 危急之際,隻有自己最可靠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當人處在危難之時,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自己,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如果危難之際寄希望於別人,後果極其危險。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在危難之際當然可以請求別人的幫助。但是,無論何時,主動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經過血的教訓,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的重要性。
1862年5月,曾國藩率軍在天京城南門外的雨花台紮下營寨。曾國荃和他的心腹大將李臣典、蕭孚泗、劉連捷、朱洪章等在太平天國的叛將韋俊的帶領下,察看了這座江南名城。他看到天京城高池深,深溝高壘,城圍遼遠,以他的兩萬人馬想要攻取這座名城,簡直是白日做夢。他雖攻至城下,卻不敢輕舉妄動,更深怕城內的太平軍和外省的李秀成一起出動,將他們殲滅掉。所以,他一麵督促湘軍在雨花台一帶修築工事,做長期戰爭準備;一麵派人投書,催促各路人馬盡快會師城下。
然而,曾國荃等了多日,也不見別路人馬到來。先是李續宜的北路軍由鎮江剛要出師,忽接父喪凶信,匆匆回家奔喪,其部將唐訓方遠在皖北,聞訊南援,結果被太平軍阻於壽州。鮑超由寧國北進,遇太平軍楊輔清等部,展開血戰,亦難達天京。這時,可指望的援軍隻有多隆阿一路。
曾國藩接到雨花台寄來的加急求救文書,命多隆阿迅速南下。多隆阿接信後,開始還有軍事行動:攻陷廬州,準備南下,但突然按兵不動,拒赴合圍天京之約。曾國藩再三懇請赴援,多不為所動。這時,有一股四川農民起義軍入陝,多隆阿部將雷正綰已入陝阻擊。多隆阿與湖廣總督官文密約,再奏令多隆阿本人率隊入陝,皇帝居然準奏。多隆阿借以不赴天京之援,暗自高興,而官文因為久與曾氏兄弟不和,也不願湘軍得到成功。
多隆阿率軍西去,曾國藩萬分驚慌,派人飛馬送信給官文,他在信中說,“聞入秦之賊人數不滿三千”,有雷正綰一軍以足敵,而“江南賊數之多比秦何止百倍”,仍請將去之不遠的多隆阿追回。然而官文明知天京城下急需多隆阿赴援,卻置曾氏兄弟的求援於不顧,使曾國荃的雨花台之師成了孤軍。通過這件事,曾國藩似乎發現了人性的弱點,也印證了他早已提出的危急之時不能靠別人的道理。
曾國藩在1862年9月13日《致沅弟季弟》信中說:“都將軍派四個營的兵來助守,自然可喜,但也未必靠得住。凡在危急時刻,隻有自己靠得住,而別人都不可靠。靠別人防守,恐怕臨戰時會先亂;靠別人戰鬥,恐怕會猛進而速退。幸虧這四個營人數不多,或許不致擾亂弟弟你那裏的全局。否則,這部分軍隊另有一種風氣,一種號令,恐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弟弟要謹慎使用這支隊伍。去年春天,弟弟沒要陳大富一軍,又不留成大吉一軍,我很喜歡弟弟的見識。”
他在另外一些信中也說:“總之,危急之際,不要靠別人,專靠自己,才是穩招。”
鹹豐五年(1855),自從羅澤南等離開江西以後,曾國藩在江西的處境更是一天比一天壞。在這種危急時刻,曾國藩認為首先要“自救”,就是加強自身建設,苦練自身的硬功。在內湖水師缺乏一位得力的統領,幾位營官也都是平庸之才的情況下,曾國藩隻好讓李元度兼轄水師事。
曾國藩不斷地給李元度寫信,教他如何帶勇、如何列陣打仗。在8月28日的信函中,曾國藩寫道:
茲特有數事叮囑,千萬不能忘記:
第一,紮營宜深溝高壘。雖僅一宿,亦須為堅不可拔之主計,但能使我壘安如泰山,縱不能進攻,亦無損於大局。
第二,哨探嚴明。離賊既近,時時作敵來撲營之想。敵來之路、應敵之路、埋伏之路、勝仗追擊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
第三,稟報詳實。不可專好吉祥話,遇有小事不如意,輒諱言之。
第四,痛除傲氣。未經戰陣之勇,每好言戰,帶兵之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一些閱曆,便自然覺得我軍處處都是漏洞,無一可恃,也就不輕言戰了。
寫了這些,曾國藩仍然不放心。他想起上年寫的《水師得勝歌》在軍中影響很好,既通俗又實用,便再花幾天的工夫,寫出了一首《陸軍得勝歌》。歌中講到了湘軍陸師在紮營、打仗、行軍、法紀、裝備和訓練等6個方麵所應注意的事項。
盡管曾國藩如此苦口婆心,但李元度仍然不能將他的陸師部隊訓練成能戰敢戰之師。曾國藩吃不香、睡不熟,他預感到有一天會出大事。
在陸師方麵,湘軍在江西的兩支主力的統領也都不很出色。周鳳山馬馬虎虎,隻能算還過得去。至於李元度,書生氣十足,而且不可教。曾國藩花在他身上的心血最多,他也讓曾國藩最不放心。因此,曾國藩在自救的同時,不得不求救。
曾國藩首先寫信給湖北的胡林翼和羅澤南,請求羅澤南率部重回江西救援,以解他及駐江西湘軍的坐困之危。同胡林翼函商,則是打算將彭玉麟調到江西來充內湖水師統領。胡林翼知道彭玉麟與楊載福矛盾甚深,盡管經過他的苦心調解,雙方仍不能盡釋前嫌,也正愁如何安置他們,所以便非常痛快地同意了曾國藩的要求。彭玉麟於1856年初才趕到江西南康。曾國藩身邊總算是又有了一位可以依賴的水師將領。
但湘軍在江西樟樹鎮很快遭到太平軍襲擊而大敗。樟樹鎮位於吉安與南昌之間,是贛南重鎮和南昌南路的重要屏障。1856年2月,周鳳山見石達開率部來攻,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全部營盤竟在一天之內丟失無遺,大量的官兵和勇丁潰向南昌。
曾國藩聞訊,驚駭不已,從南康乘坐一艘小舟,急速趕到南昌,收拾殘局。他過去曾立下一條規矩,凡是潰散的勇丁,一律不準重新招募入營,但這一次他看太平軍來勢凶猛,而自己手下又再無可戰之軍,回湖南重新招募更是遠水不解近渴,最後隻得違背定製,將潰勇重新招集起來,編組成軍。然而,他仍決定將統領革職,另委黃虎臣和畢金科為統領。
在這個時候,曾國藩一麵寫奏折請求鹹豐帝同意將從自己身邊調走的羅澤南、劉蓉的那支能征善戰之師重新調回江西,但卻遭到了鹹豐帝的拒絕。同時還一麵分別寫信給胡林翼和羅澤南,希望他們能夠同情他的處境,救他於危難之中。
羅澤南回信給曾國藩,談了自己的想法,表示一旦武漢攻克,即率部東下,與曾國藩等會師於九江。
胡林翼也不願意羅澤南離開湖北。他在給清廷的奏折中則表示,武漢即將攻克,希望羅澤南一軍再在湖北停留十天半月,他保證到時候一定可以占領武昌。因此,十天半月之後,他就派出得力部隊東下救援江西。
但不久,羅澤南戰死,太平軍在江西節節進軍,曾國藩更加困難重重。當年五月,曾國華等從武昌出發,經湖北威寧、蒲圻、崇陽入江西義寧,於八月抵達瑞州城下。
同時,曾國藩的另一個弟弟曾國荃也在駱秉章和左宗棠等人的授意之下,募勇2000人,配以樟樹鎮敗將周鳳山回湖南所募勇2000人,合共4000人,組成一軍,由湖南東攻江西吉安,稱之為吉字營。
這樣,到1856年9月,湖南、湖北兩省先後組織了三支部隊共計一萬三千餘人援贛。這些湘軍部隊的到來,使奄奄一息的曾國藩又抓住了幾根救命稻草。
正在此時,心力交瘁的曾國藩發現太平軍從江西戰場上大量撤出,一開始感到迷惑不解。但很快,他派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就發來了消息:天京發生內訌。
求救、自救、天賜良機終於使曾國藩渡過了災難。
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啟示:一是在艱難時刻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徒然的抱怨是無用的;二是在困難時刻最重要的是要尋求解決困難的途徑、辦法,哪些是自己能辦的,哪些是需借助他人的,在此前提下去努力經營,或可有成。
為了危急時刻不至於仰仗別人,曾國藩致力部隊訓練,他要親手將湘軍締造成為一支有膽有技、能征善戰的隊伍。經過艱苦的訓練,湘軍素質迅速提高,逐漸成為一支士氣旺盛、能征善戰的隊伍,而曾國藩本人,也由一個儒生逐漸成長為一名軍事家和“訓練之才”。
2 以堅韌來應對困境
成功的因素多種多樣,在大致相同的情況或條件下,意誌力的作用決定結局的成敗,因為堅強的意誌可以堅定必勝之心,將自己的資質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曾國藩苦撐大局終獲成功,這得益於他堅忍不拔的意誌力。
“堅韌”是兩個極奧妙的字,“堅”可以理解為勇於進取、堅強不屈、堅定不移,“韌”可以理解為持之以恒、百折不撓、能伸能屈、不計榮辱。二者一剛一柔、一強一韌、一方一圓,合在一起,與“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十分相合。一個人隻要能堅能忍,就會無敵於天下。
曾國藩一生的成功,得力於堅忍二字極大,用梁啟超的話來說:“設若曾國藩的意誌與忍耐稍有不足,則其一生為失敗之人,無疑也。”
對於曾國藩的堅忍,寫作《湘軍誌》的王闓運極為欽佩。他本想在書中譏諷曾國藩,但終為其感動,光緒四年(1878)二月二十一日雲:“作《湘軍篇》,頗能傳曾侯苦心;其夜遂夢曾……”二十七日雲:“夜觀覽曾公奏疏,其在江西時,實悲苦,令人泣下,然其苦乃自尋得,於國事無濟,且與他亦無濟。且吾嚐怪其相法當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對君父也。餘竟不能有此愚誠。‘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出師表》無此沉痛。”
要想成就大業,恒心是必不可少的。恒,貴在堅持。無論遇到什麼磨難,都不低頭,而以“堅忍”麵對。“堅忍”一次可以,“堅忍”一生卻難。曾國藩正是一生“堅忍”,所以,最終成就了令後人敬仰的事業。
曾國藩一生雖不能算是立下不世之功,但也成為古今數一數二的大人物,這和他終身所奉行的也是為人們所推崇的“堅忍”是密不可分的,“堅忍”者何?剛強牢固為堅,勇毅強挺為忍。“君子持威重,執堅忍,臨大難而不懼,視白刃若無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勳世偉業,非堅忍所不能也。堅忍於戰則無敵,於禮則大治;外無敵,內大治,厚德載物乎?”這就是曾國藩的堅忍。
1854年11月27日曾國藩在給他諸弟的信中說:“我自從服官及辦理軍務,近幾年來,心裏常常有鬱屈不平的感受,每每仿效母親大人指腹示於兒女們的樣式曰:‘這裏邊蓄積多少閑氣,無處發泄。’那些往年的許多事已不全記得了,今年2月在省城河下,凡屬我所帶領的兵勇仆從,每次進城,必定遭痛罵毒打,這種情景都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見。謗怨之聲沸騰,萬口譏笑嘲諷,這也為四弟、季弟親耳所聞。自4月以後,兩弟不在這裏,景況更加令人難堪。我隻有忍辱包羞,屈心抑誌。”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靠堅忍成就了他的事業。青少年時代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到中年以後更是靠堅忍戰勝了磨難。
曾國藩在江西帶兵的時候,當時雖是督師,實居客寄的地位,籌兵籌餉,一無實權,二無實力,州縣官都不聽他的話,各省督撫又常常為難他,隻有胡林翼是誠心幫他的忙。湘軍將士雖也擁戴他,可是他們的官階有的比他還高,他好像隻是一個道義上的統帥,當然是經不起敗仗的。這時,曾國藩要靠什麼才可以在無奈的環境中生存?靠的就是堅忍。他在父親去世,棄軍回籍奔喪,甚至於激流勇退的情勢下,耐心地聽取了朋友的規勸,並且深深地做了自我反省。
自率湘軍東征以來,曾國藩有勝有敗,曾四處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於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實權所致。同時,曾國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養方麵也有很多弱點,如在為人處世方麵固執己見,自命不凡,一味蠻幹。後來,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談到由於改變了處世方法所帶來的收獲,無非是“堅”中多了一些“忍”,結合時勢把“堅忍”二者的關係處理得更為妥帖了。
靠這種堅忍,曾國藩終於走出了那種陰霾籠罩的心境,度過了那段痛苦的日子。因此曾國藩在他的處世中,特別偏愛“堅忍”,他說:“司馬遷崇尚黃老,敬仰遊俠,所以多次稱讚堅忍卓絕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以及貫高都是此類人物。”
“河防”是曾國藩和劉銘傳二人共同提出的鎮壓撚軍的策略。但由於“河防”的效果沒有很快顯示出來,曾國藩也就沒有因此建立業績。於是,很多人開始議論,認為“河防”沒有什麼作用,並提議將其廢止。由於鎮壓撚軍不力,曾國藩在不久後便離職,不再負責此事。
然而曾國藩並沒有放棄“河防”,他將希望寄托在劉銘傳身上,希望他能夠不為輿論所動搖,堅持到最後。為了堅定劉銘傳的信念,加強其信心,曾國藩還以自己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屢遭失敗卻堅持到最後勝利的例子來為他鼓舞鬥誌。
劉銘傳沒有辜負曾國藩的希望,他抱著堅定的信念,相信“河防”定能夠起到鎮壓撚軍的效果,抵抗住外來的壓力。同時,作為李鴻章的一員大將,他還要受到李鴻章的管製。此時的李鴻章幾乎與曾國藩沒有什麼關係了,聽從曾國藩意見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劉銘傳一直堅持“河防”策略,並使得統帥李鴻章接受他與曾國藩提出的這個策略,最終將撚軍鎮壓了下去。
堅忍在戰場上有著很大的作用,從古戰場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三國時的司馬懿便是一位堅忍之人。
諸葛亮率領蜀軍長途奔波,趕至渭水南岸,準備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交戰。
當敵軍遠道而來,最好的作戰方式便是采用消耗戰。因為敵軍此時處於被動地位:長途奔波,車馬勞頓,人員疲憊,戰鬥力減弱;由於在異地作戰,軍糧供應不能夠順暢。諸葛亮和司馬懿同為軍事家,都深諳其中道理。故諸葛亮欲速戰速決,而司馬懿卻按兵不動。
為了引司馬懿出兵,諸葛亮采用了“激將法”,他將一套婦女服裝送給司馬懿,嘲笑魏軍軟弱,不敢應戰,想借此惹怒司馬懿出戰。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用意,他認為諸葛亮沒有其他辦法,再加上魏國實力比蜀國雄厚,打消耗戰定會取勝,所以不為所動。
然而司馬懿旗下眾將士卻不能忍受蜀軍的侮辱,想出城與蜀軍一決雌雄。為了穩定軍心,解除將士憤怒,司馬懿裝出一副憤怒的樣子,並向魏帝曹睿上奏,請求開戰。曹睿一看司馬懿的呈書,頓時心領神會,派人持節杖前往司馬懿大營,嚴令不許開戰。
諸葛亮的激將法沒有起到作用,考慮到長久消耗定會對全軍不利,於是立即撤軍。
“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勳世偉業,非堅忍所不能也。”曾國藩不僅自己以堅忍立業,而且對堅忍之人亦非常佩服。
曾國藩曾誇獎過太平軍將領林啟容異常堅忍,不能不令人歎服。不過林啟榮身為敵方,這令曾國藩感到可惜,為此,曾國藩將一封親筆信派人送至林啟容大營,希望他轉投清廷。
凡有堅忍毅力之人才可以做到一生堅持不懈,曾國藩做到了,這使他在多次飽受挫敗之苦後,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在江西的日子,是曾國藩最艱難的日子。曾國藩幾次想撒手不幹,但深感“欲罷不能罷”。
太平軍在江西發動了猛烈攻勢,石達開留韋俊在城據守,與胡林翼、羅澤南周旋;林啟榮在九江城扯住了周鳳山的兵力,他自己則率兵聯絡江西的天地會,展開了淩厲的攻勢。石達開於鹹豐五年十一月由湖北進攻江西,連克瑞州、臨江、袁州,圍攻吉安。曾國藩見狀隻得放棄圍攻九江,急調周鳳山回援江西。周部撤圍九江,於鹹豐五年十二月攻占樟樹鎮。但是,到底是救吉安,還是守武昌,曾國藩舉棋不定,石達開見來援湘軍駐兵樟樹鎮而尚在猶豫,乃下令全力進攻吉安,於鹹豐六年正月二十五日(1856年3月1日)將吉安攻陷。曾國藩此時駐於贛北南康府,聞吉安被攻破,令周鳳山堅守樟樹鎮,認為此處西近瑞(州)、臨(江),東接撫(州)、建(昌),為贛江沿岸重鎮,省城南昌的咽喉。石達開兵破吉安,必然北犯省城,占領樟樹鎮,則可以逸待勞,阻擊太平軍。曾國藩為守樟樹鎮,還急令內湖水師彭玉麟率船隊師出青嵐湖,沿武陽水過三江口,駛入贛江,南下樟樹鎮,與陸師配合,防守樟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