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梅帥元:創意“山水”造夢人(2)(1 / 3)

能夠獲得張藝謀的支持很難。首先,想找到他就不容易;其次,要他相信你的演出能成功更難。我記得見張藝謀的時候是在一個冬天,在北京的一個飯店,當時歌唱家閻維文也在。我大致說了一下想做的東西,他說找一個時間看看。我們在漓江上一路漂,他看到陽朔的時候很敏感,我相信他一定會選這個地方:那是大尺度的寬銀幕的山水狀態,看上去非常壯觀。到了晚上,“老謀子”把鞋一脫,盤腿開始說這個事,說他願意做,那時我心裏特別激動。

張藝謀還主動找了一些投資人跟我談,但都沒有成。銀行貸款也很難,找了很多銀行,最後是農業銀行給了我們貸款,而且還是一個不小的數目——7000萬元。

沒有一條路會那麼筆直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並不容易。《印象·劉三姐》從融資到排練再到演出,都遇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難。一直到快要公演了,這種創新的形式還得不到大家的肯定。至於能不能成功,梅帥元自己心裏也沒底。

最初策劃演出的名字是《劉三姐》。當時何訓田、譚盾都準備參與演出,外國的舞蹈家也開始進入項目的前期策劃。演出準備到一大半的時候,我們商量了一下,覺得“劉三姐”這個名字比較傳統。大家認為加上“印象”兩個字比較好,因為劇本寫的不是劉三姐的故事,而是劉三姐背後的那些山水、那些生活。所以,最終定名為《印象·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是原生態演出,演員都是漁民,演出也是在勞作,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張藝謀後來幽默地說:“我現在從玩《圖蘭朵》墮落到玩竹筏子了。”

當時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演,那種在水裏升一個舞台出來、做一個潛艇的形式都是很難的。張藝謀也不知道怎麼弄,隻是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做。後來發現,像原來把山峰打亮的理念是錯誤的。我們在尋找人和自然和諧的部分,如果把山打得那麼亮,肯定是不環保的。

第一次演出時,我們請了桂林幾千個導遊來看,結果沒有一個導遊說好的,因為他們老看這種漁民唱歌、捕魚,見多了也就麻木了。他們看完之後,就問:“歌星在哪裏?”我說:“沒有歌星。”他們又問:“遊客能和你們互動嗎?不可能!演員在水中,也不能互動,那有什麼看頭?兩百塊錢,會有人看嗎?”

聽到這樣的否定之後,我也很緊張,就跟王潮歌、樊躍、張藝謀通電話。我說這個劇要麼太超前了,要麼就是幾千個導遊全錯了,要他們做個判斷。後來他們說,導遊全錯了,要堅持這個理念。

有一次,我在一個推廣大會上跟導遊說我們的演出多麼牛,是什麼內容、什麼審美方式。底下的人根本不聽,有的嗑瓜子,有的抽煙,一片說話聲。後來,中央電視台做了關於我們幾個人的采訪,說這個是從來沒見過的演出;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也來看這個演出,說這個演出太牛了,他從來沒見過。他說:“世界各地的人,都應該專門坐飛機來看這個演出,看完馬上飛回去都值。”從那之後,我們更加有信心,開始大力推廣這個項目。

到了第二年5月份,遊客就開始多了起來,特別是五一黃金周的時候。當時桂林的導遊認為有票,不著急,就先收了遊客的錢。結果一到門口,演藝場早就爆滿,根本買不到票。當晚有很多遊客在門口鬧事,好多導遊打電話給我,讓我弄些票解決一下。第二天,很多旅行社的老板到我們票務中心,希望能夠拿到票,買方市場突然就變成賣方市場了。現在,《印象·劉三姐》已經成為桂林山水的一部分,沒看《印象·劉三姐》就等於沒去桂林。

其實《印象·劉三姐》這類演出的成功,得益於廣西少數民族燦爛的文化。隻要把民族元素把握準了,並控製好山水和人的關係,就能構成偉大的作品。而《印象·劉三姐》的偉大,在於讓真正的漁民、農民來表演,這也是它最核心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