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前史 一
我是生長在遼寧的一個小縣城裏,我生的地方叫鷺樹。那個縣城算是一等縣,在清代以前這裏曾設過“衛”,大概叫做“遼海衛”。這是因為在地裏掘出一塊硃砂碑而知道的。那個碑現在還擺在城裏最大的一個老爺廟裏。在鹹豐年間,這個地方,隻設了“昭磨(注:是清代地方官。相當於縣長的地位)”衙門,管理沒有被皇帝的恩詔所許可而自動逃來的移民。這個地方是大草原,沒有古代的森林,沒有不平的山巒,沒有長江大河,都是平地,就是東北話所謂的“一馬平川”,所以在開發的工作上,比較來得容易。從山東、河北來的農民,都以這兒為第一個理想地。倘使這兒待不下去,才又轉流到黑龍江或者吉林那兒去。
後來,因為這兒土地大量地開發了,管理這兒的王爺,名字叫達爾罕王(在他之前是科爾沁王),蒙族,漢姓金,他就開了兩個向土地征收稅錢的“地局子”,一個叫恩阜地局,一個叫廣成地局。這兩個地局就是給他家收稅的賬房,因為這個地方是他家的封地,這地方漢人的地主,要接受他的統治權,要對他的統治權作一種報效,就是完納一種租金,這名字叫做“大租”。恩阜地局和廣成地局就是他家的私人賬房。所以老百姓把他家派出來收大租的人通稱叫做“賬搭”。因為這些賬房先生們背上,總是背著個褡褳口袋來裝錢,也叫錢搭子。
王爺在這兒沒有行政權,隻有經濟特權。所以土地大量開發了之後,這兒就設了“府”,叫做長突府,長突是一個滿州字,大概就是榆樹的意思,後來就順著音改成昌圖府。行政權由府直接行使,麵積非常廣大,包括現在的三四個縣治在內。現在的八麵城、通江口、通遼……那時都受治在這個府,沒有獨立的行政係統。
達爾罕王的領土到底有多大,我不清楚。因為我生下來較晚,那時他家已經沒落,他家的封地都已轉移到漢人手裏了,他差不多成了那些王爺裏最窮的一個。但是,假如在東北的科爾沁旗草原,從前都是由他接替來管轄的話,那幅員可就相當大了。它包含四塊地方:科爾沁左翼後旗,科爾沁左翼前旗,科爾沁右翼後旗,科爾沁右翼前旗,所占的地方都是肥沃平坦的地方,海拔三百尺左右,是廣大的草原地。
這個地方在地理的分布上,一半是屬於南滿,一半是屬於北滿的,它差不多把關東草原所有的最好的田地都包括在裏麵了。這裏的地主,輕視別處的一切地主。
在達爾罕王之前,這兒都是僧格林沁的封地。僧格林沁是清朝末葉最大的封王之一,他就是科爾沁王,就生長在昌圖縣城。這縣城有個大喇嘛廟,造得非常莊嚴,廟頂有三個金頂,遠遠離著三四裏路都可以看到它閃閃發光,廟裏修造得非常堂皇,供奉的大的蠟燭,和北平白雲觀的差不多大小。這個地方就是他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縣的西北角還有一個僧王祠,是給他修的祠堂,祠堂兩壁畫著大畫,描寫他的戰跡。廟前有幾百株白楊樹。
他是滿洲皇廟的最後一員大將。滿洲的貴族那時候似乎拿煙槍比拿火槍來得拿手,後來沒有辦法,才起用了那位漢人曾國藩先生來捕殺漢人。
僧格林沁後來是滿洲人唯一的能爭慣戰的,在抗擊英法聯軍入侵之際,清廷招他入關防守天津白河,他曾使英法聯軍的兩艦隊的隊長都受了傷,打沉了英軍四艘炮艦,死亡了四五百人,還捉住過巴夏禮。後來太平天國起來的時候,北方的首領李開芳的軍隊,就是被他決了黃河的水給淹了的,李開芳也被他給打死。太平天國在黃河以北的勢力差不多都是在他手裏撲滅的,就像南京的勢力被漢人曾國藩所撲滅的一樣。後來他在向撚黨進攻的時候給打死了。
清宮三大殿的東廡曆代賢臣的牌位裏,最末的一位牌位就是他,好像沒有曾國藩似的(不過也許在西廡裏,記不清了)。
從僧格林沁之後,關東草原就開發起來,漢人的蹤跡就更多了,而且清廷的統治權也就一天一天地沒落。繼承他的達爾罕王生氣毫無,隻知道消費,他住在北京,大享其福。把土地的稅收,托給他的兩個大管家,一個叫金五老爺,一個叫王五老爺,托他們管理,自己不做事。金家和王家都已完完全全漢化了。金家成了漢化的土地主,王家則成為房基領有主,反而比達爾罕王要闊氣起來。但是因為特權的消滅和漢化的中和作用,他們就掉入到普通地主的命運,一點也沒有什麼特色了。達爾罕王則失去了一切,“九·一八”之後,投奔到溥儀那兒做了最窮的最富的王(注:達爾罕王幾乎失去所有的土地,所以說是最窮的,他複得了最顯赫的王位,所以說是最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