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國品牌的差距在哪裏(1 / 3)

相比國外許多百年金字招牌,絕大多數中國品牌都處於成長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品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大體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品牌啟蒙期,從改革開放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品牌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進入到中國人的視線中,那時的中國企業界和消費者對品牌還隻是一知半解,有些人甚至把品牌同知名度畫等號。由於當時中國的市場競爭並不很激烈,所以誰有先知出錢做廣告,誰就能脫穎而出。比如容聲曾請香港明星汪明荃拍了一條非常簡單的電視廣告,僅僅一句“容聲容聲,質量的保證”,結果容聲冰箱當年的銷售量就從幾千萬台猛增到2億多台。

第二個階段:品牌發展期,覆蓋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企業界和消費者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企業對品牌塑造的專業性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認知,CI成為許多企業品牌導入采用的方式。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品牌發展日益蓬勃的年代,外商和洋品牌蜂擁而至,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品牌塑造基本上還是以生產和推銷為主導,價格戰、終端戰、廣告戰此起彼伏。在市場的洗禮中,海爾、聯想等許多知名品牌不斷成長壯大,然而大浪淘沙,秦池,愛多、三株等一大批曾經紅遍中國的名牌還沒有來得及品嚐勝利的果實就曇花一現,成為匆匆過客。

第三個階段:品牌國際化發展期,從2000年開始持續至今。隨著中國加入WTo,“製造大國,品牌小國”的困境使我們深受其苦,中國政府和企業界已經深刻認識到創建自主品牌以及品牌國際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海爾、聯想、TCL、華為等企業已經邁出了國際化的步伐,勇敢地走向海外。然而,目前中國品牌國際化還處在初級階段,真正能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中國品牌如鳳毛麟角。

回顧中國品牌的發展曆程,我們不難看到,20多年來,中國品牌跌跌撞撞走過了一條艱難坎坷的道路,雖然其中也不乏精彩的片段,但更多的悲壯不能不引發我們反思。

據一項調查發現,中國品牌的平均壽命隻有7.5年,從品牌塑造周期來看,7.5年還剛剛是一個品牌的成長期,然而卻過早“壯誌未酬身先死”。據統計,1995年國內家電品牌有200多個,到了2000年就隻剩下20多個了,短短5年間90%的品牌夭折。許多行業的知名品牌如秦池、愛多、春都、太陽神、霞飛、威力、孔雀、三株、旭日升、健力寶等“各領風騷兩三年”,最終卻都融入到品牌流星雨中。

品牌在中國成為風行營銷詞已逾10年,品牌建設的呼聲在中國也風起雲湧。然而,目前許多中國企業並沒有真正領悟品牌建設之道,更談不上打造國際品牌,甚至許多知名品牌在品牌管理上也犯低級錯誤。

為什麼中國品牌生命力這樣脆弱?中國品牌同世界品牌的差距到底在哪裏?把脈中國品牌,我們診斷出如下六大差距:

差距一:品牌意識淡薄,“短視”現象嚴重沒有品牌,企業就沒有靈魂。然而,中國缺少真正有品牌意識的企業家,甚至許多銷售額幾十億元、上百億元的企業高層管理者都無法清晰地回答創建一個長壽強勢品牌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賽迪顧問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品牌貢獻率隻有22%,大大低於國際企業87%的平均水平,“價格”成為中國企業最主要的動力指標。這一數據反映了中國企業品牌力不足的處境。

中國企業最大的敵人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企業自身貪圖眼前利益的“短視”。

在目前中國崛起的民營企業中,大多數企業老板及營銷團隊都一直矢誌不渝地把產品銷售當成品牌經營。認為產品銷售量上去了,市場占有率有了,品牌也就做好了。老板們心裏明白,銷量關乎企業利潤,關乎企業生存,而品牌管理聽起來好聽,但見效太慢,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企業更關心的是搞定經銷商、進店、促銷、降價,寧願年薪百萬聘一個銷售總監,也不願月薪幾千請一個品牌經理。這種膚淺的品牌意識導致許多企業熱衷於價格競爭、廣告狂轟、促銷等“短視”行為。我們不難看到,中央電視台曆屆廣告“標王”都是本土品牌。

有些企業雖然也認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當碰到銷量提升和品牌建設相矛盾的時候,它們往往去抓銷量,企業生存的壓力導致它們很難持之以恒地堅持對品牌的追求。

其實品牌經營與產品銷售是兩個概念。產品銷售幫助企業實現短期、當期利益,但難以保證或兼顧企業未來,而品牌經營則同時經營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企業長遠的利益源泉。

綜觀世界上那些卓越品牌,它們在幾十年或上百年的品牌發展曆程中,無不把品牌建設放在戰略高度,一切以品牌為核心,這正是它們能夠成功的關鍵。

差距二:過度迷信廣告,追求品牌知名度卻忽視美譽度、忠誠度許多企業把廣告作為品牌成長的催化劑,特別是一些企業在經過廣告狂轟濫炸嚐到了一些甜頭、取得了一定的市場效果後,便更加對廣告的神效深信不疑。

然而單純的廣告往往隻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許多企業在廣告轟炸追求品牌知名度的同時,卻忽視了企業應盡的責任,忽視了品牌對消費者承諾的兌現,忽視了品牌美譽度、忠誠度的培養。有的企業隻希望消費者忠誠卻不願意對消費者忠誠,急功近利,“投機”行為十分嚴重;還有的企業為了獲取短期利益,甚至不惜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犧牲企業品牌信譽,做出欺騙消費者的事。比如春都的“麵棍”火腿、冠生園的“陳年餡”月餅、歐典地板的“假外資”品牌、“無煙鍋”的虛假宣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