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品牌危機初探(1 / 2)

一個品牌的成長壯大或許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辛勤努力,但是一個品牌的倒塌也許僅在一瞬間,可能僅僅因為一個小環節、一次危機沒有處理好。

古希臘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半時間是在危機當中度過的。”

商場亦是如此,當今商場可謂一個包含無數未知因素的魔方,危機四伏。

據美國公關專家對部分著名公司的調查顯示:80%的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發生危機如同死亡、稅收一樣不可避免;14%的企業承認,曾經經受過重大的危機。

可見,危機對於企業而言,並非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國外一些著名企業認識到了危機的普遍性,甚至把危機視為企業生存的壓力,增強自己的憂患意識,比爾·蓋茨就曾告訴他的部下:“微軟距離破產隻有18個月。”

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但有過不去的品牌危機。近年來,企業品牌危機頻頻爆發,令人扼腕歎息!鍋王胡師傅“無煙鍋虛假宣傳事件”、分眾傳媒的“短信門”事件、西門子“賄賂醜聞”、肯德基的“蘇丹紅1號”事件、寶潔的“SK一Ⅱ事件”、雀巢的“碘超標事件”、“歐典事件”……

品牌危機,猶如洪水暴發,來勢凶猛,使企業猝不及防。然而,品牌危機注定就是無法抗拒,無法駕馭的嗎?

品牌危機源於企業運行過程中的一些突發性事件,常在預料之外,卻破壞力巨大,往往造成企業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惡性變化,極大地損害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甚至使企業辛勤培育多年的品牌毀於一旦,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在某屆奧運會上,有一名運動員腳穿耐克運動鞋飛馳在百米跑道上,鞋底突然掉落,引起全場嘩然。事後媒體以“耐克鞋飲恨綠茵場”為題大肆渲染,使耐克陷入一場信任危機之中。

一、品牌危機的特點

品牌危機往往有以下特點:

1.突發性

盡管危機的演變具有一個過程,然而危機的表現卻常常帶有突然爆發的特點。例如,肯德基的“蘇丹紅1號”事件、分眾傳媒的“短信門”事件、“無煙鍋虛假宣傳事件”等,都是在企業猝不及防的情況下發生的。

2.破壞力巨大

危機事件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所以對企業品牌的信譽破壞力巨大,甚至給企業以致命的打擊。例如,“陳年舊餡”使南京冠生園信譽掃地,接二連三的醜聞最終使全球500強企業日本雪印公司陷入覆滅的絕境。

3.引人注目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危機事件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和恐懼心理,所以常常能引人注目,成為當期公眾及媒介關注的焦點。例如,1982年9月,“泰諾藥片中毒事件”發生後,很快就有94%的消費者知道了此事,使強生公司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

4.不確定性

危機的爆發往往由企業內外部錯綜複雜的原因造成,危機的形態多種多樣,所以危機的走向、後果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當年三株公司的高層對“常德事件”反思道:“我們對自己的產品過於自信了。現在看來,自信是一回事,同時做多手準備是另一回事。危機從來就不是循規蹈矩的,處理危機當然就不能想當然,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還不規範的情況下,出現‘意外’的可能就更大。”

二、品牌危機的生命周期

品牌危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征兆,了解危機的生命周期特征對化解和處理危機至關重要。

1.潛伏期

一般來說,危機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危機潛伏期,常常由失誤形成隱患,再由隱患發展為危機“苗頭”。坐視危機隱患惡化,往往後患無窮,所以我們應該防患於未然,把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

2.爆發期

危機隱患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質變,危機便進入爆發期。危機爆發後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企業應在24小時內迅速對外做出反應。如果企業反應遲鈍,貽誤戰機,會導致危機進一步加劇。

3.處理期

危機爆發後進人處理期,該階段是應對危機的關鍵時刻。在這一時期,企業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姿態,正視問題,承擔責任,並且“聞過即改”,以真誠的態度樹立自己負責任的形象,爭取公眾的諒解和信任。企業在這一階段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會陷入覆滅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