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年底,有關機構做了一份關於溫州民間遊資的調查。這份調查報告進一步撩開了溫州民間資本神秘的麵紗。這份調查稱,截至2003年末,溫州轄區內民間資本存量約2770億元,其中貨幣資本約占35%,實物固定資本占42%,實物流動資本占23%。近5年來溫州民間資本投資總額1030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平均為61.9%,相當於國有單位投資額的2倍、外商投資額的20倍。2003年,溫州民間投資對當地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3.47%,也就是說,在當年GDP增長的14.8個百分點中,有3.47個百分點是由民間投資的增長來實現的,占23.4%。
但在近年來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中,溫州似乎已經失去以往的強勁動力,2003年的主要經濟指標甚至落後於浙江省平均水平。與海外投資集中的蘇州相比,溫州的優勢在部分消退:1994~1997年溫州市GDP的增幅高於蘇州市,1998~2001年兩者基本持平;隨後兩年,兩者經濟增長明顯加快的同時,溫州與蘇州的差距漸漸拉大。 權威機構認為,盡管從總體看來,溫州GDP10年的平均增幅(15.6%)高於蘇州(12.5%),但趨勢上蘇州有更強的增長潛力。溫州經濟怎麼了?豐厚的民間資本難道催化了溫州模式的衰落? 這使得溫州人非常尷尬。溫州作為浙江民營經濟的發源地,當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紛紛前往溫州“取經”的時候,溫州經濟卻呈現“衰退”之像。
就在這個時候,溫州企業在大量外遷。有數據顯示,溫州有較大知名度的外遷企業就有1000多家,整體外遷的企業就有250多家,溫州企業直接到上海發展的已經超過500家。而溫州的民間資金,自“九五”以來已有1000多億流向省外。溫州,成了全國各地吸引民資的首選地。據不完全統計,僅2003年,全國就有20多個省、100多個市縣去溫州招商。山東省組團去溫州招商,一周就“簽”走136億元。2004年4月,在“江蘇錫山投資說明會”上,溫州人一下子又簽了70億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衝鋒陷陣”的還是溫州的資金。
而有關權威人士透露,從1998年到2003年,溫州市投資性資金外流超過710億元;另據全國75個城市統計推算,一百多在外地的溫州人累計投資1760億元,創辦的企業和個體經營戶2003年創造生產總值828億元,相當於溫州本地的68%。
由此,一場關於“溫州是否衰敗”、“溫州模式是否終結”、“溫州產業是否會空洞化”的爭論沸沸揚揚地展開了。
溫州中瑞財團的股東之一,耀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建國先生從1993年開始,在江蘇、湖南、安徽等地,先後兼並了14家國有企業,通過省外的兼並與擴張,使企業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至今,耀華集團已擁有80來家下屬企業、400多家銷售公司、5家境外公司。2002年,列為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第69位,浙江百強企業的第54位。也許,正是十多年的資本運作的經驗,才會使得這位溫州商人成為中國第一個民營財團的一大股東。
事實上,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到外地“炒房”,溫州人將錢帶出溫州,在外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又會源源不斷地把錢“送”回老家。這裏有這麼一個明證:2003年春節前後的10天內,外地通過銀行、郵局彙向溫州的錢總數在300個億左右,最多一天彙進了三四十個億。
有數據說,2003年,一百多萬在全國各地經營的溫州人,共創辦了170多個專業市場,全年市場營業額為1800多億元,其中溫州產品在1000億元以上——這是溫州人對全國經濟的貢獻,也是溫州經濟對全國經濟的貢獻,雖然它無法統計進溫州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