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野蠻模仿——溫州人的起家方式和你不一樣(1)(1 / 3)

1溫州製造原始階段:急速模仿

溫州人在創業初期,搞的是家庭作坊,四五個人,兩三台機器,即可開工生產。由於工廠規模小,設備簡陋、技術水平低,根本談不上什麼研發能力,但溫州人腦子活,又肯鑽研,別人的東西拿來琢磨一番,就可以自己畫圖紙,做模具,模仿得惟妙惟肖。通過模仿,溫州企業積累了原始資本與一些基本的技術,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不少人說溫州人的成功最初源於這種模仿。

溫州人的生意是從模仿中走出來的,所以,溫州製造一沒有模式,二沒有傳統。有很多溫州人散居在世界各地,隻要他們回到家鄉,穿著和用品就成了有心生意人的目標。

溫州人模仿的成功典型就是眼鏡。20世紀90年代,溫州眼鏡企業發展到100多家,並以式樣新穎、質優價廉吸引了眾多外商。1997年溫州眼鏡業產值突破10億元,1999年上升為15億元,占全球銷量的1/3,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說起來,在溫州素有“眼鏡大王”之稱的遠洋眼鏡公司老板葉子健就是通過模仿起步的,不過他的模仿對象是一些從海外走私進來的眼鏡。1982年,葉子健高中畢業後,在溫州蜜餞廠金工車間當一名普通的工人,當時有許多走私的“金絲”眼鏡進入溫州市場。葉子健覺得這種眼鏡時尚美觀,樣式新穎,一定會暢銷。於是葉子健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副金絲眼鏡,然後將鏡架拆卸,憑著自己對金工的了解,分頭到其他配件廠加工,再自己裝配,經過一番努力終於生產出第一批“金絲”鏡架。雖然隻有數百副,但這批眼鏡以3元一副的價格拿到市場上,很快被客戶一搶而光。之後,葉子健辭掉工作,召集幾位朋友開始了大批量的眼鏡生產,產品成本因此大大降低,銷量也日趨見旺。從此,葉子健走上了“眼鏡大王”的人生之路。

其實,世人隻知溫州人善於模仿,但能夠看出模仿何物,也是需要很好的眼光,做就做有意義有價值的模仿,而且要模仿地及時快速。

溫州產的打火機風靡世界,就是成功一例。1985年初,一些旅居海外的溫州人回鄉探親,饋贈日本打火機給親戚。這種小巧玲瓏,一打就冒出藍色火焰的打火機要賣三五百元人民幣。一些機靈的人動起了腦子,他們將打火機拆開,一個個零件仔細研究。然而關鍵的電子打火器卻不是輕易能仿製成的。溫州人就來到當時電子業最發達的上海尋找出路。也是天助溫州人,東風電器廠剛在一個星期前攻克了這一難題。因為有了國產的4.7伏電容器,世界暢銷的這種時髦的“貓眼”打火機很快在溫州生產問世了。

時隔不久,不再冒明火的日本防風打火機出現了。這種打火機的外殼不是衝壓而成的,連手工製作也難以達到如此精致。被稱為溫州第二代打火機的“王中王”防風打火機,是溫州人李堅的仿真之作。李堅將其拆下反複琢磨,最終發現打火機的外殼是“鋅合金”通過壓鑄而成。他與幾個朋友買來相關設備和材料,經過幾個月努力終於獲得成功。溫州的能工巧匠從模仿起家,逐漸形成了分工明確的生產加工體係,如今溫州每天有三種新款打火機問世,年產打火機5.5億隻,有大小打火機出口廠商3000多家,打火機款式超過1萬種。有學者將溫州商人這種“群起仿效”的做法稱為“蜂群現象”。

溫州人在模仿上吃到了甜頭,但是他們並沒有完全依靠模仿。他們以模仿起家,但沒有依賴模仿。因為,他們心裏明白:當一個企業已經走向成熟時,如果還不能離開模仿,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那就像無法擺脫搖籃的嬰兒一樣,永遠沒有長大的一天。

2震驚全國的柳市鎮整頓事件

在改革開放之後,溫州製造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在新政策的鼓舞下,溫州人紛紛開場辦企業,一時間溫州的製造帝國迅速形成。但是其中,也含有巨大的隱患。1983年6月,柳市鎮低壓電器製造企業猛增至1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柳市鎮從事低壓電器製造的人數達到了10餘萬人。其實,很多人便開始了非分之想,不注冊的、不繳稅費的、製售假冒偽劣的等等不法行為悄然盛行。一個小小柳市鎮怎麼容得下這麼多的企業。店麵不夠,人才儲備不夠,生產能力不夠,材料供應不夠,創新能力更是遠遠跟不上。生產速度跟不上就犧牲質量,反正生產出來的東西都能賣出去。材料供應跟不上就找替代品,隻要用戶或者經銷商看不出來,反正貨一出門概不負責,出了什麼事也是經銷商的事。自己是小工廠,沒有知名度就偷偷地貼上別人的商標,購貨者隻看商標,哪裏知道廠家是假的。那時的溫州的其他市場與之情形相類似,劣質鞋、劣質服裝也大量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