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野蠻模仿——溫州人的起家方式和你不一樣(2)(3 / 3)

溫州服裝製造業已經走向成熟,眾多的企業用“貼牌加工”這個品牌,同樣在溫州這片平凡的土地上創造著不平凡的經濟浪潮。

6自己對自己開刀——溫州製造的革命

溫州製造重新崛起,也離不開溫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確引導。張友餘無疑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溫州人之所以賦予這個人如此重要的位置,主要原因是他成為了溫州經濟持續繁榮的主導者。張友餘對溫州製造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口號:質量立市和二次創業。

張友餘的主張可以說是擊中了溫州製造的要害,也是對溫州製造泛濫的弊病的對症下藥。在張友餘的倡導下,溫州政府推出了一個新措施:今後所轄行政區域如果出現麵大量廣的質量問題,將追究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三個層次主要責任人的共同責任。對製售假冒偽劣產品被查獲者,第一次重罰,再次則打入黑名單,在溫州地域內隻準打工,不批準其作任何企業注冊。兩條地方法規中,第二條對溫州人最具有威懾力。第一條處理麵太廣,相關條款較模糊,所謂麵大量廣是一個很難把握的範圍。第二條則不同,剝奪注冊企業的資格,對於溫州人來說是致命的,所以治理效果非常明顯。

溫州政府在整頓溫州製造業的過程中,適當地扮演了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市場是一個高度程序化的平台,維護市場也就是維護秩序,決定因素是管理機構及主流企業。市場、企業和政府的關係就如同草原、羊群和牧羊人一樣。企業是盲目的,關鍵在於政府的正確引導。

張友餘隨後對溫州企業進行了正確的引導。首先,要震懾那些不規範生產企業,對無照經營的作坊一律取締。其次,樹立優秀企業模範,讓他們起到良好的帶頭示範作用。

就拿柳市鎮來說,柳市鎮有幾千家低壓電器生產廠都是領了經營許可證的,卻很少有生產許可證。這些企業要生存呀,怎麼辦?隻有一個辦法,去借用人家的許可證。生產許可證是由國家機電部頒發的,隨便借用是絕對不行的。不過凡事都可能變通,一變通,事情就好辦了。直接借用不行,可以間接借用,比如將那些無證企業合並到有證企業,成立一個集團,共用一張許可證,不就實現了合法借用?如此一來,集團企業出現了,股份製也實現了,做大做強也成為現實了。這是一次典型的政府行為,是拉郎配。其他企業如果不願意進入某一集團,就無法領到許可證,就無法繼續生產,隻能關閉。可他們進入某一集團,等於是被別人吃掉了,對於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溫州老板來說,這是最不願意接受的。

對於有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來說,他們也並不一定情願,原因非常簡單,怎麼兼並?拿錢買下來?自己沒那麼大的肚皮,沒有資金。如此多的企業真的全部加盟到一家企業,總資產將會比一家企業原有資產多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一下子吞並如此多的企業簡直是瘋狂。同時,如果以這些企業的現有資產換算股權進行置換,那就將自己的股權攤薄了,有的企業不肯放棄家族製,不願接受別人的股份。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擔心是多餘的。正泰、德力西、人民電器以及天正這些集團在整合之後立即成為該地區的巨無霸,一下子將其他企業遠遠地拋在了後麵。尤其重要的是,這些被整合進來的企業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場,加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力量,迅速將那些沒有整合的企業擠到了邊緣。

企業整合成功的典型就是正泰集團,最初正泰接受了48家企業的加盟。南存輝最初也有一些顧慮,他將這當成了一次買賣,規定凡加盟企業每家收1%的品牌費和少許管理費。對於那些小企業來說,等於拿出這點費用買了一個生產許可證。他們會想,就算自己去申領許可證,排隊可能需要好幾年時間,加上疏通各種關係等其他費用,支出說不定更多。既然政府希望進行這樣的整合,實際又不改變企業單獨經營的性質,拿出這筆錢還是比較劃算的。這就是48家企業加盟正泰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