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的一天,李中堅和一位外國回來的朋友見了一麵。當這位朋友把一款價值300多元人民幣的日本原裝打火機遞到李中堅手中時,李中堅驚呆了。他怎麼也想不到,這麼小的一樣東西,居然可以賣到這麼高的價錢。要知道,在當時的溫州300多元人民幣足以在郊區買—間麵積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朋友介紹說,因為這打火機是高科技產品,所以才會賣這麼貴。腦子靈活的李中堅從中看到了賺錢的機會。很快,在李中堅的帶領下,幾個人將這個小小的打火機拆得七零八碎,並對每個部件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最終決定,在外形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對內部進行一定改進,李中堅相信這樣製造出來的打火機一定會賺錢。李中堅認為,一般人都是外行,他們不會特別去研究打火機,自己製造的打火機和日本原裝打火機從外觀上沒有什麼區別,內部的區別一般人不注意也看不出來,日本的打火機賣300元,咱們的打火機賣其80元,同樣是外觀漂亮時髦的打火機,人們肯定會買便宜的。果然不出所料,李中堅的打火機一投放到市場上,就被搶購一空。
後來李中堅開始把溫州打火機帶到國外市場。李中堅後來回憶說“但當時真正的批量出口還沒有,直到我哥哥回內地探親。”李中堅的哥哥李中方,上世紀80年初便到香港打拚,經過幾年的努力,在香港擁有了自己的貿易公司。他對於李中堅以後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每每談起自己的哥哥,李中堅不止一次表露出敬佩之情。80年代末,內地還沒有多少人做過國際貿易。以至於當李中堅帶著哥哥去考察溫州的一些打火機廠時,廠家除了提供生產的樣品外,對於如何進入國際市場茫然不知。拿著這些樣品,李中堅與哥哥對香港市場做了一番詳盡的調查,溫州生產的打火機與日本產品相比,價格上差10倍之多,李中堅當時馬上在溫州采購了6萬支打火機,首批從深圳報關出口到香港。李中堅不無自豪,因為這是溫州第一批真正的出口打火機。
而在當時,占據國際打火機市場多數份額的是日、韓產品,成本都高於2美元,溫州打火機卻隻有1元人民幣的價格水平。由於勞動成本低,尤其是規模化的專業分工與協作機製,溫州打火機跳躍式發展,跨過了本地市場和內地市場,直接進入了全球體係。也正因溫州打火機的迅速崛起,原來的打火機生產大國日本,有90%的打火機生產企業被迫關閉,轉向溫州定牌生產,而溫州打火機也一度占據了國際打火機市場的80%,李中堅所生產的打火機占據溫州市場的80%。
對於李中堅的長相,見到他的人肯定會深感驚訝。李中堅的外貌與偉人鄧小平非常相似,尤其是那雙眼睛,更像偉人鄧小平。有人說,李中堅有著不甘平庸,敢於挑戰自我,敢於衝破藩籬的秉性。
★短線操作,迅速崛起
在溫州,打火機生產廠家每生產一隻打火機隻賺幾元錢的利潤,一弄到國外,每隻打火機可以賺上百美元。時間一長,許多人都知道溫州的打火機便宜,紛紛跑到這裏來進貨。據說,1992年前後溫州街頭到處都是外國人,有的是第一次來溫州,所以見人就打聽:“你有打火機嗎,有多少我要多少。”
在巨大的市場誘惑下,溫州人欣喜若狂,但同時也失去了理智的頭腦。似乎在一夜之間,溫州一下冒出了3000多家打火機生產作坊。而為了降低成本,提升生產規模;許多廠家下調設計標準,偷工減料,競相壓價。和其他產業一樣,溫州人很快受到的市場的報複。
1992年,當李中堅與其哥哥李中方共同創辦的東方打火機廠成立時,李中堅沒有隨波逐流去在價錢上做文章,而是將精力放在了加大產品技術含金量上,這也是日後他們與多數作坊式小廠區別開來的根本原因。為了改善打火機的質量,李中堅兄弟二人幾乎掏空了家中所有積蓄,引入外國先進的進口設備。
1993年,李中堅在溫州買下20餘畝地,比原來的工廠規模擴大了好幾倍。對於李中堅買下這麼多的地,有人嘲諷他們說:“你們是在炒地皮吧”。但是李中堅有自己的打算:企業樹立品牌首先要有入地生根的東西,有自己固定的市場,有企業發展的長遠規劃。東方打火機廠就是要擴大規模,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實力和產品質量放心。
由於溫州打火機行業的粗製濫造,短短幾年時間,從3000餘家一下銳減到幾百家。而李中堅的東方打火機廠不僅存活下來,並且銷量猛增。那一段時期,可以說是東方打火機廠的鼎盛時期,每3隻出口的溫州打火機中,就有1隻由東方公司經手,東方打火機廠在溫州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