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這樣說,其實陳敏心裏還有一種想法:在溫州做牛仔褲屬於小試牛刀,既然受歡迎,說明他設計的樣式還是有市場的。可再牛也隻是在溫州牛呀,還沒有經過更大市場檢驗。將這批貨背出去賣,恰好可以檢驗一下自己的設計是否符合大眾的消費觀念。這是陳敏給自己創造的又一個機會。如果說第一次陳敏隻不過想玩一玩試一試,這一次的情形就不是試,而是練了。
這次演練的曆程頗為漫長。他們從溫州出發,一路北上,出門時背的牛仔褲,越往前走越少了,信心卻越來越足。當他們從青島前往大連時,身上的負擔已經輕了,之所以要繼續往前走就是想看一看大連的服裝市場。這次北上,對於陳敏來說,賺錢與否在其次,關鍵是增長了見識,尤其是對溫州以北的服裝市場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麵的考察。正是這次考察,使他堅定了一個信心:服裝大有可為。
1987年的陳敏已經成熟,他辭掉工作撲通下海,創辦了溫州華聯服裝廠,主要生產男式西服。陳敏果然眼光不一般,建廠的第二年陳敏就賺了100多萬元。
陳敏成功了,然而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想像中的快感,僅僅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隨著財富的累積,他越來越感到一種內心深處的空虛。直到幾年後,他才漸漸明白,追求利潤最大化或許是商業的本性,但不是人的本性。人在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之後,更重要的追求是精神實質。當然,精神實質是一種很虛、很廣義的東西。
突然有一天,他想到,其實自己所生產的西裝也是非常空虛的。這個念頭一閃而過,隨後讓他有些不知所措,實在搞不懂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服裝是物,不是人,怎麼會有七情六欲?這種想法實在太荒唐了。可這個想法一旦出現便揮之不去。終於有一天,他想明白了:物體也有生命,眼前這些服裝之所以空虛,是因為生產服裝的人沒有賦予它們生命,沒有賦予它們精神實質。為什麼有人穿上某件衣服顯得萎靡不振,有的人穿上某件衣服頓時光彩照人?原因不在穿衣服的人而在衣服,衣服也一樣是有生命的。
由此,陳敏有了一種新的想法:應該給服裝以精神,給服裝以生命。什麼是服裝的精神,服裝的生命?西裝產於西方,數百年長盛不衰,關鍵在於其文化內質,這就是西裝的生命。可國內之前生產的西裝隻是簡單複製,是低水平的,又怎麼可能會有生命?陳敏開始追求物的生命性,考慮讓自己的產品變成文化,讓人們在消費產品的同時消費文化。
陳敏對產品及企業進行文化包裝,花重金對品牌進行重新設計,去深圳請專家設計了3個商標,最終選定了“金頂針”。這以後,一切都變了,金頂針成了當地名牌,陳敏成為溫州服裝界的潮流人物,數度連任溫州服裝商會會長。
但是陳敏並沒有就此滿足,他的眼光又投向了遠方。全國服裝行業百強評比,溫州服裝企業無一上榜。陳敏想把幾家規模較大、效益較好、影響力較強的服裝企業組織起來,成立溫州服裝工業集團,發揮區域優勢。但公司董事會竭力反對,他們擔心“金頂針”會被其他企業拖垮。陳敏的野心又上來了。他認準的目標,絕不輕易放棄。陳敏撤出了在“金頂針”的全部股份,把自己的600萬元投向一個新的企業。就是這次的變動,讓陳敏有緣和鄭元忠、吳邦東走到一起,進行桃園三結義式的合作。
★莊吉三巨頭之二:電器大王鄭元忠
莊吉集團的第二重要人物就是有電器大王稱號的鄭元忠,這是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物。
鄭元忠出生於樂清縣柳市鎮轄下的一個窮山村。窮是因為資源太少、人口太多。村裏的田地實在太少了,平均下來每人三分地都不夠。人來到這個世上不由自己選擇,要生存卻必須要選擇。正因為這樣的生存環境,溫州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早意識到必須奮鬥自強。鄭元忠小時候在農村,家很窮,兄弟姐妹七人,全靠父親一人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十八歲的鄭元忠讀完初中回到村裏,隻能靠自己養活自己。他曾和一夥年輕人到湖北、江西的工地修路蓋房,曾到大山險嶺修水閘打隧道。
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鄭元忠當起了供銷員,把柳市低壓電器產品推銷到外地。辛辛苦苦跑了兩年,掙了一萬多元。外麵跑得多了,眼界也開闊了,思路也有了。他聯合幾個朋友,以入股的方式,合夥辦廠。先後辦起了柳市五金製品廠、樂清膠木電器廠、樂清無線電元件廠,雪球越滾越大。這些廠名字叫得好聽,實際都是一些地下工廠或者家庭作坊,但每間廠都能賺到不少錢。1982年時,鄭元忠所辦的工廠年產值已經超過百萬。在柳市,當時的首富據說是胡金林,鄭元忠大概屬於“老二”,僅次於胡金林。當時鄭元忠畢竟年輕,有了錢後多少有些頭腦發熱,加上他是一個好學之人,看到中央文件以及各級報紙上一再強調政策不再改變,他也就沒有了顧慮,開始建房、買車。建房是在1981年,設計的是四連間的三層樓,總造價5萬多元。此外,劉大源買了摩托車之後,鄭元忠也買了。當時的整個柳市萬元戶成堆,可摩托車僅有3輛。